什么是牯藏节?牯藏节有什么传说?

更新时间:2023-04-18 18:01:09

简介"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轮到之寨为东道。。"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传说一这种古老的祭祖礼仪在苗族的创世歌里有所记录,因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记录方式。歌词叙述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做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个蛋,成为十二个蛋的妈妈。蝴蝶妈妈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个,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兽。但剩下的一个蛋经过三年的孵化后依然是一个蛋。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蛋刮下山崖,蛋壳破裂,钻出一头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把蝴蝶妈妈气死。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牯牛气死了蝴蝶妈妈,所以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园长出好庄稼。只有把大牯牛杀掉,祭拜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拥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这是"牯藏节"由来的一种传说。传说二远古的苗家有两姐妹,美丽善良、勤劳聪慧,姐姐叫'贲'(苗语:花),妹妹叫'鲠'(苗语:虫)。一天姐妹俩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盯上,于是虎幻化成两个青年人,将姐妹俩骗至大山里吃掉。全寨人痛不欲生,她们的父亲和哥哥设计谋将老虎捉住并砍死,同时关闭寨门,杀一头小牯牛祭奠死去的两姐妹之后,请人们吃牛肉,告诫大家不要再上当受骗。这就是牯藏节的传说。"牯藏头"的产生首先要符合以下条件:第一,夫妻双方身体健康,有儿有女;第二,双亲健在;第三,人品端正,口碑好;第四,经济条件偏中上水平。全寨有多位壮年男子被推举成牯藏头候选人。如此一来,只有请德行高深的"沟横"(苗语:牯藏师)采用打草卦的方式来决定牯藏头。活动准备吃牯之寨提前一两年喂养牯牛,多者一家喂2-3头,少者两家喂一头,有青年、老人,尤其是姑娘,家庭力争多办衣物,银手饰,所有家庭竞相备足酒肉、鞭炮、红彩等礼物;姑娘则准备丝线,布鞋等物。主寨提前两月或半年向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临节前再次邀请客人,并用鱼藤草在斗牛场出入口扎拱门。节前一天,客人牵斗牛,担肉酒彩礼,吹笙鸣炮进寨,主寨亦吹笙鸣炮相迎,并举行敬神仪式。敬神时,寨头路口置岗哨把守,禁行人入寨。活动一般进行斗牛3至4日。第一日早饭后,男女青年着盛装进入斗牛场观牯牛打斗,不加干涉。第二天早晨,凡参加打斗的牯牛除少数外均宰杀,以内脏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地方平安。节日期间,凡到场观看斗牛和踩歌堂者,皆视为贵宾,日夜歌酒不休。主要仪式鼓藏节12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4年之久,现在改为持续3年。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也不尽相同,且各地杀牲祭祖的日子也不尽相同。鼓藏节的仪式由鼓社组织的领导"鼓藏头"操办,"鼓藏头"经由群众选举产生。从杀猪或牛祭祖到节日活动的系列程序均由"鼓藏头"组织安排,人们必须服从。鼓藏节的活动以跳芦笙舞为主,一般5~9天,也要单数。鼓藏节第一年二月申日举办"招龙"仪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由"鼓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第一年的七月寅日举办"醒鼓"仪式。第二年十月卯日举办"迎鼓"仪式。第三年的四月吉日,举办"审牛"仪式。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为"白鼓节",是"鼓藏节"的结束仪式。招龙招龙仪式是雷山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大典,各种礼数讲究都有相应的规定。杀的猪必须是阉割后的公猪,而且猪的毛旋涡必须周正,杀猪的时候,猪的头要朝着东方。而杀死猪后,要先将猪心窝上的一块肉割下祭祖。而猪的四大腿要砍下来留着,待女婿、姑爷、舅舅和至亲送礼时做回敬,自家吃的只是肚腹和胸腔部分。在苗族世代相传的古歌《枫木歌》中说,最早这个世界上有着12头水龙,12条旱龙,12条水龙是由水牛来主管,而旱龙由人来主管。苗家人主要以养殖农耕为主,因此苗家人招龙,主要是招"水牛龙"。希望招回水龙后,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招龙既是一种习俗,更是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鬼师的引领下,寨子里各家各户选出的代表,扛着铜鼓,背着祭品沿着本寨的最高山脉而来。雨越下越大,而这丝毫也没有阻拦招龙的队伍行进的节奏。不管是男人还是妇女,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好像人人都怀揣着祈祷,肩扛着希望。到了高高的山顶,鬼师和寨子的长老们摆好了祭桌。鬼师开始庄重的抛撒"招龙米"并开始念祭语。鬼师念完招龙词,开始了回家的归途,一路上,鬼师抛撒着招龙米,每过一个山头,还插上一个招龙的白纸钱。当招龙的队伍来到了"迎龙坪"时,寨上的男女老少早已在此等候了,供桌上摆好了祭品,鬼师将各家各户聚集的招龙米和村民们在附近的龙脉上挖来的龙土,连同猪肉一起分发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表明已经将龙引进了各家各户,得到了龙的护佑。传承价值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祭祖仪式余老你家的吊脚楼在寨子边上,被杉树、楠竹、芭蕉树包围。今天,他在房顶插上了神圣的牯旗,屋脚竖起了缀满白色羽毛的牯杆。初八下午,牯师花爸忙带领14个"沟横",来到牯头家。牯师可不是一般人能担任的,他必须精通牯节期间所有的牯辞,而且要顺诵如流,不会颠倒错乱。牯师在苗语中称为"神东",经过"破蛋"、看卦之后被选中。沟横是牯师的助手,也是按祖先规定经草卜择定的祭鬼师。余老你和老婆穿上盛装,戴上银饰,头帕外面捆着几条乾鱼,象徵着苗家祖先来自大江大河的那边。再将双手端端正正放在膝盖上,低垂了眼坐在火塘前,俨然是国王和王后。从此以后,夫妻俩五天五夜不许说话,不许睡觉,更不许同任何人说话。他们负有神圣重大的责任,要尽心尽意地代表加去人与祖先神交。几位寨老和老奶轮流换班陪伴或说是监视他们。这期间,有专人为他们送饭菜,大小便也可以出去解决一下,但必须迅速回到火塘边静坐。天黑了,牯头和他的妻子以及寨老们默默地围坐在火塘边,堂屋昏暗一团,柴火在火塘里噼啪作响,把牯头的眼睛映得闪闪烁烁的。糯米饭在铁锅里蒸,香气混着蒸汽弥漫在堂屋内。祭礼需要蒸七斤糯米饭,寓意一个家庭中父母健在、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既有人耕田又有人织布,这是加去人丰衣足食的美丽梦想。蒸好的糯米饭打成牯粑放在簸箕里,上面放五条乾鱼、一雌一雄两只牛角。都是老古老代传下来的,重大仪式才能启用。雄角装烧酒,雌角盛甜酒,直直地插放在牯粑上,另加一块两三斤重的猪肉,和一个装生米的竹简以及一把麻。簸箕旁放了一张小木,上面整整齐齐放摺好的新衣服。用蓝靛染过了十几遍,火光下映出蓝幽幽的光彩。整个节日期间,这些衣物饭食牛角酒就一直尊贵地敬奉在那里,供祖先享用。分串串肉似乎是苗族古仪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个环节在苗族其他的重大仪式中也普遍使用,例如"扫寨"、"赶火殃鬼"等,最大的忌讳是不平均。自从吃下串串肉,就要开始遵循许多禁忌:忌食任何蔬菜,说话只能用吉祥词或隐语,如吃饱了叫"满仓",上厕所叫"存钱",身上有泥得说"身上有金子",吃饭叫"叹囔"(即吃草),喝酒叫"秋行"(即清沟)。据说这样的话语只有祖先的鬼魂能听懂,野鬼恶鬼听不懂,就不会趁机捣乱。凌晨三时,一声悠长的鸡鸣划破了夜空。刹那间,轰然的雷鸣从山中隆隆滚过,那是牯师花爸忙擂响了牛皮木鼓。这木鼓原先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只在牯节期间才能使。村寨里涌起一种神秘、躁动的声息.沟横们迅速站起身来,手持松明、怀抱砍牛刀,消失在鼓声隆隆的暗夜中。他们今夜很忙碌,挨家挨户唱祭鬼辞打牛角卦,为各家召唤祖先。牯师花爸忙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因为他的法力最大,能请来所有的祖先,所以他要走遍每一家。搭起祖先回家的桥初九的清晨,浓雾从山脚下迷漫着升上来,寨子变得迷迷蒙蒙的。身着蓝衣的女人穿过雾霭,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下山到井边担水。她们先打个草标投到水里,说声"惊扰了",这才把木桶放进水里。初九是迎客的日子,各家各户忙着杀猪办饭。亲戚朋友们担着稻禾、米酒、炮仗,挑鸡、鸭、猪从四里八乡赶来庆贺。迎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了山寨。按老规矩,客人必须在日落之前赶到。送礼也有许多规矩:姑妈家因为最亲,要送一头牛、一酒、一篮糯米饭及一只鸭;舅家也最亲的,要送一头猪、两篮子糯米饭和数量不等的鸡鸭。年轻的女人用竹篮提亮晃晃的银饰、刺绣精美的衣服,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赶来参加盛会,踩歌堂是女人们展示自己的刺绣挑花技艺的好机会。各家都聚集了上百的客人,加去热闹起来。天黑以前,客人们都到达了,有人在村寨前后的路口竖起了几个茅人草标--封寨了。牯节期间任何人不得进出寨子,那些孤魂野鬼也不能进来骚扰。要砍牛的人家,在门口摆放上从前吃牯留下的牛角。按古老古代的规矩,你家杀几头牛,就摆放几个牛角。老支书韦国强家要砍两头牛,他家门前就摆放了两具牛角。初九也是祭芦笙的日子。大大小小的芦笙、莽筒在牯头家堆了满满一屋子,调音师为它们一一调音。牯头余老你夫妇默默地坐在火塘边,双手仍好好放在膝盖上,他们看上去有些疲倦,毕竟两昼夜没睡觉,陪伴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初十下午,三声铁炮冲天而起,牯头家旁边的空地上,领舞鬼师余故交出场了。他的本领是在吃簸箕饭、旋牛塘、跳芦笙舞的时候,跳古老古代传下来的舞蹈,据说,用这样的仪式就能喊来祖先。余故交是全场装扮最特殊的人,他身穿橙红色的长袍,头包红色头巾。只见他两手执着牛铃和巴茅草,高高举过头顶,摇晃了三次之后,大声呼唤起来:"喔--哈--",身体便晃晃悠悠地扭动起来。一群身百鸟服的小夥子们跟在余故交后面,跳起芦笙舞。因与摆贝同属一个"鼓社",加去也有百鸟衣,百鸟服是加去祖先传下来的服饰,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服饰,是照鸟的身体制作的,缀白色的羽毛。小夥子们旋转起来像一只只翩翩飞翔的鸟儿。百鸟服上绣苗家独有的图腾:有鸡龙、鸟龙、鱼龙、牛龙……还有蚩尤、姜央以及蝴蝶妈妈的故事。那是"绣在服饰上的史诗",加去的历史都隐藏在里面呢。芦笙队犹如一支军乐队,旋律雄壮又清晰。苗家的舞蹈永远是围成一个圆,象徵着四季的轮回,以及族群的团结一致。历史与当下就在这旋转中永恒地交融……还有酒和大块的肉,以及围观的人群。奴嘎榜与旋牛塘十一日是奴嘎榜,也就是敬客饭的日子。午后,全寨人抬着簸箕饭,在花爸忙、余故交、沟横们以及芦笙队的引领下,拿着牛角酒杯列队前往牯坪。队伍庄重地旋堂三周,表明祖先已经到来。寨老余志成宣布,按十人一组,大家分享簸箕饭。余志成,50多岁,前乡人大主席,牯节的行政总指挥,当过兵,见过世面,是加去说话最响的人。今年他家要砍三头牛。来他家的客人送来了百来斤重的猪、活鸭、鱼和稻谷,还有一条小牛崽。140份簸箕饭齐齐放在田坝上,宛如一桌天地之间的盛大宴席。男人们手执牛角开怀痛饮,盛装的苗族女子伴着芦笙舞蹈起来。女人的服饰也有祖先留下的图腾印记,那是一棵树,树上开满鲜花,银鸟拖着长长的尾巴,随着女人身体的扭动上下飞舞。月亮从山后升起来,吊脚楼里古歌响起来,井边有青年男女在跳芦笙舞。阳光明媚的十三日是旋牛塘的日子。旋牛塘在山寨下的老井旁,山脚坡顶到处站满了人,这里约有两亩地大,是吃牯的专用地,自古以来不许耕种。三声铳炮响过,牯师花爸忙领先,芦笙队、芒筒队、锣手、沟横们紧随其后,曲曲折折的绕着山路来到旋牛塘。余志成手中拿《牛排队名单》,大呼小叫地把69头牛分成十组,旋牛开始了。各家的牯牛出来了,数十个青壮男子,抓的抓牛鼻子、拽的拽牛犄角,还有扯牛尾巴的,推牛屁股的,前呼后拥地簇拥牯牛来到旋牛塘。

什么是牯藏节?牯藏节有什么传说?

展开阅读
测手机号龙年运势

《手机号吉凶》 为什么运气总是不够好?每天使用的手机号码,对你的运势影响太大了。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