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37 2018年 37 2014年 37
2013年 38 2007年 36 2006年 37
1995年 38 1987年 33 1982年 33
明朝 36 元朝 46 宋朝 64
北宋 59

起源

袁姓主要源自:妫姓。

印章体“袁”字

对于袁氏来源的记述,许多古籍内容差不多一致:袁氏是舜的后裔,出自妫姓。周武王灭商朝以后,追封前代圣王舜的后人胡公满于陈。

胡公之十三世孙轅涛涂(或作袁濤塗)封在阳夏(今河南太康),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袁氏自立姓之后,一直为陈国的大夫。春秋末年,袁侨、袁克都是轅涛涂的后裔。古时「袁」、「爰」、「辕」、「榬」、「溒」、「援」等字相通。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到秦末时,辕涛涂的裔孙辕告避难与黄河、洛河之间。辕告之少子政,以袁为氏,正式普遍地使用袁姓。

袁姓的第二个来源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东汉末,分布在近四川东部及重庆一代的板楯蛮,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的血缘交流。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沈阳。到清末民初,旗人融化入汉族,袁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六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8%左右。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苏、四川、浙江、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还有些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陈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阳市)。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区。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过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万历年间,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过”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一、yu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彝、傣、壮、白、回、水、苗、瑶、锡伯、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伯出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按:或“第九世孙”)又,《中文大字典》注引《袁枢年谱》载:“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后或改为衡氏。汉代有袁盎(亦作“爰盎”)、袁安;东汉有袁绍;唐代有袁天纲;明代有袁宏道、袁宗道弟兄,文学家;清代有袁枚,钱塘人。

二、

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54%。

袁姓起源:

1、系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王父字为氏。爰、袁、辕相通,。一说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2、清满洲人有此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回、彝、瑶、白、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袁姓名人:

袁侨,春秋时陈国大夫。

郡望:汝南、陈郡、彭城、陈留、新城。

变化:与爰、辕、溒、榬、援均相通。

历史名人

袁姓古代名人

袁盎汉朝,字丝汉朝楚人,个性刚直,有才干。汉文帝时名震朝廷,因数次直谏,触犯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吴王优厚相待。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氏头一位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

袁安东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东汉名臣。少承家学,举孝廉。曾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京师肃然,名重朝廷,为时人称道。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绍汉末(?-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时为郎,灵帝时辟为大将军何进的椽属。中平元年任中军校尉。灵帝死,绍劝何进召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及何进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进宫,将宦官无论少长一并杀光。董卓入京后废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与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讨卓,被推为盟主,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又联合公孙瓒迫冀州牧让权,自领冀州牧。后利用乌桓击败公孙瓒,镇压黑山军和河北地区的民变队伍,遂占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称大将军,兼督州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绍外宽而内忌,刚愎自用,拒绝谋臣沮授所建积蓄力量以图天下之策,与北方另一较大割据势力曹操争战。五年,双方决战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灭,逃回邺城,于七年忧郁病卒。死后,诸子争立,均为曹操所灭。

袁术汉末(?-199),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后汉末年的军事家,军阀。袁绍兄弟,“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入洛阳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怕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阳。之后被刘表推荐为南阳太守。之后袁术召集各路诸侯,190年攻入洛阳;在南阳时由于骄奢不修法度,成为当地百姓之患。后袁术与袁绍起冲突,而与幽州公孙瓒结盟,遭袁绍、曹操夹击。袁术抵挡不住,率其部众前往九江,自领扬州刺史。后来袁术获得东汉的传国玉玺之后,便决意称帝,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术称帝的行为并没有获得各路诸侯的支持与响应,袁术不久后便受到曹操击败,199年吐血而死。

袁山松西晋,西晋吴郡太守博学能文,曾着《后汉书》百篇。他擅长音乐,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宏东晋,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人。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累迁至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专掌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后汉纪》30卷。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

袁天罡唐朝,唐初益州成都人。善风鉴累验不爽,曾仕于隋,为盐官令。唐时,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在隋朝时曾出任盐官令。在洛阳曾给杜淹、王圭、韦挺三人相面,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圭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出任武官。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届时大家还会见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由太子李建成举荐王圭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三人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公等终且贵”,最后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结局后来验证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贞观初年,袁天罡以相术预测已是名扬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召见袁天罡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并问他:“古有君平,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要比他强得多!在九成宫让他为贞观重臣张行成、马周等人看相,所预测后事无不准确。

袁郊唐朝,字之乾一作之仪,袁滋之子,陈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学家。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又曾为虢州刺史。与温庭筠友善。作有传奇小说《甘泽谣》一卷,其中《红线》一篇最为著名。

袁枢南宋,字机仲建安人,南宋史学家。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着《通鉴纪事本末》42卷,因其文总括为239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创造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

袁义明初,“可谓潜川伟人矣”。明太祖洪武开国功臣官至左军都督,追封威远侯。其兄张德胜“捐溅血,竭忠于采石一战”。本人“会与常、徐诸护国,并驱中原而威加海内”,“后征云南,卒于楚雄”,“赐葬于庐江县北乡忠吴桥”。 河南省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册。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代三公”。

袁宗道明朝(1560-1600),明代文学家。字伯修号石浦。湖广公安人。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至右庶子。他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与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而绝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汉。他说心中本无可喜之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之事而欲强哭,气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就是说,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他的诗文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率真自然,不事模拟。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等,真切感人。他的散文缺点是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上,少有佳作。著有《白苏斋类集》。万历十七年归里,钻研学术,以禅宗思想研究儒学,着《海蠡篇》(今佚)。九年后复入京,官右庶子,任东宫讲席。

袁宏道明朝(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万历十六年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着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

袁中道明朝(1570-1623),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20卷。

袁了凡明朝(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明代慈善家,是历史记录的第一位以慈善为事业的人。袁了凡在佛学、农业、民生、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术、教育、军事、历法和太乙六壬奇门“三式”绝学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劝导世人行善,改变命运的学问。

袁可立明朝(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1633年11月12日)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睢阳卫军籍,明睢州城内人。举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历苏州府推官、山西道监察御史、尚宝司司氶、本司少卿、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左通政、侍经筵、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加正治上卿,南都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战略家。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

袁枢明末,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寓,袁可立子。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善骑射,有边才,工诗赋,为明末书画及收藏鉴赏大家,曾藏有董源《潇湘图》、《夏山图》、巨然《萧翼赚兰亭图》、《层岩丛树图》、《秋山图》、王维《山阴图》、宋《松桂堂帖》等,藏品流散天涯不为世所知者殊多。张庚《国朝画征录》卷首列传。子袁赋诚,清初知名守令,详载《碑传集》。袁赋谌,蕴藉善收藏。

袁崇焕明末清初,字元素号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但不救朝鲜,擅杀大将仍触兵家大忌。后被崇祯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兴“文字狱”,清政府为贬损明朝君臣在百年后杜撰了皇太极以“反间计”构陷袁崇焕的故事,史学界至今争议颇大。袁崇焕曾为魏忠贤建祠,大学士韩爌云:“袁崇焕…,亦俱建祠,但与诸奸宜减等论。” 1630年,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处以极刑,北京百姓恨之入骨,明末史家张岱津津乐道地记下了这个血腥的场面“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到了夜里,袁崇焕的头颅在刑场,他的佘姓部下趁夜盗取了头颅,就埋在东花市斜街52号院内,还交代子孙,不必再回岭南原籍了,世世代代就在这里陪伴。60多岁的老太太佘幼芝自称从1630年至今,佘家已经守了372年的墓,历经了十七代,但其说法没有任何历史文献作凭,令人质疑,连袁粉阎崇年都表示子虚乌有。 有人附会说:(崇祯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极恩诏》……又复袁崇焕、赵光拚原官。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祯死后于南京即位登基。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后金编《明史·袁崇焕传》)

袁于令明末清初,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另有小说《隋史遗文》。

袁江清朝,清代著名画家。字文涛。江苏江都人。善界画。长于山水楼阁精湛绚丽,能粗能细。初学仇十洲,中年继而临摹古人画,在传统基础上创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间。他后半生受当时在扬州的山西盐商之聘,同他的从子袁耀到山西运河作画,作品流传在北方较多。其山水主要学宋代阎次平;画石多鬼面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后期多画古代宫苑图,如《梁园飞雪图》、该图以枚乘、江淹的梁园、兔园赋为依据,极尽宫苑之壮丽。另画《东园胜概图》卷,此图用长卷形式,界画精亚,建筑物比例适当,树石形态若真,山影波光,层次深远。《东园胜概图》为其代表作。还有《汉宫秋月图》等。

袁耀清朝,字昭道江都人。袁江之侄。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袁江相似。其精品有胜于袁江者。偶作花鸟,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骊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宫图》,现藏南京博物院。约活动于乾隆中期。

袁枚清朝,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学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定居江宁。其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书,为“江右三大家”之一。

袁赏汉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安之子。汉和帝从竇氏手中夺回权力后追思袁安守正,任命他為郎。

袁京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安之子。官至侍中、蜀郡太守。

袁敞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安之子。官至司空。

袁彭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京之子,官至光禄勋。

袁汤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京之子,桓帝时先后担任司空、司徒和太尉。

袁盱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敞之子,官至光禄勋。

袁滂陈郡扶乐人(今河南太康),袁璋之子,袁涣之父,官至东汉司徒。

袁涣东汉末年,陈郡阳夏人。名门之后,东汉末人物,曾效力於袁术、吕布及曹操势力之下。

袁崧东晋,是袁涣的六世孙,袁宏的堂侄。东晋史学家。

袁姓近代名人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争议的是戊戌告密事件,与日签署二十一条,称帝等。他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重视教育,努力恢复中断三百年的汉族文化。期初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氏记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后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富国强兵,仓促称帝,因尿毒症夭折。葬于河南袁林,现有袁氏故居。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没有了首领,中国陷入了数十年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状态。

袁良(1882年-1953年),中华民国政治家,中国政界的日本通。

袁文才(1898年-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郡望

陈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阳市)。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区。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过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万历年间,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过”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一、yu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彝、傣、壮、白、回、水、苗、瑶、锡伯、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伯出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按:或“第九世孙”)又,《中文大字典》注引《袁枢年谱》载:“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后或改为衡氏。汉代有袁盎(亦作“爰盎”)、袁安;东汉有袁绍;唐代有袁天纲;明代有袁宏道、袁宗道弟兄,文学家;清代有袁枚,钱塘人。

二、

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54%。

袁姓起源:

1、系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王父字为氏。爰、袁、辕相通,。一说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2、清满洲人有此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回、彝、瑶、白、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袁姓名人:

袁侨,春秋时陈国大夫。

郡望:汝南、陈郡、彭城、陈留、新城。

变化:与爰、辕、溒、榬、援均相通。

姓氏源流

一、yu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彝、傣、壮、白、回、水、苗、瑶、锡伯、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伯出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按:或“第九世孙”)又,《中文大字典》注引《袁枢年谱》载:“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后或改为衡氏。汉代有袁盎(亦作“爰盎”)、袁安;东汉有袁绍;唐代有袁天纲;明代有袁宏道、袁宗道弟兄,文学家;清代有袁枚,钱塘人。

二、

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54%。

袁姓起源:

1、系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王父字为氏。爰、袁、辕相通,。一说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2、清满洲人有此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回、彝、瑶、白、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袁姓名人:

袁侨,春秋时陈国大夫。

郡望:汝南、陈郡、彭城、陈留、新城。

变化:与爰、辕、溒、榬、援均相通。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过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万历年间,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过”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一、yu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彝、傣、壮、白、回、水、苗、瑶、锡伯、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伯出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按:或“第九世孙”)又,《中文大字典》注引《袁枢年谱》载:“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后或改为衡氏。汉代有袁盎(亦作“爰盎”)、袁安;东汉有袁绍;唐代有袁天纲;明代有袁宏道、袁宗道弟兄,文学家;清代有袁枚,钱塘人。

二、

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54%。

袁姓起源:

1、系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王父字为氏。爰、袁、辕相通,。一说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2、清满洲人有此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回、彝、瑶、白、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袁姓名人:

袁侨,春秋时陈国大夫。

郡望:汝南、陈郡、彭城、陈留、新城。

变化:与爰、辕、溒、榬、援均相通。

袁姓男孩取名

袁洪迅袁关言袁信墨袁盛迅袁伟恒袁礼荣袁杰凯袁航泽袁培踊袁良颖袁嘉锋袁晓柱袁远辉袁富仁袁博兴袁振烨袁震奎袁俊凡袁伊维袁博瑞袁巍程袁奇梁袁邦园袁溪赫袁东艺袁乐明袁弘庆袁浙蓄袁杰公袁瑞运

袁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袁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袁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袁姓女孩取名

袁傲秋袁艺梦袁圣奇袁芝文袁茵琳袁九奚袁音苓袁洁婉袁如雨袁慕蕊袁雅茜袁佳舜袁佳梅袁琬云袁依奕袁如玉袁娅兰袁欣歆袁春惠袁傲欣袁雨芹袁美荷袁青书袁艾茜袁山晁袁菲瑶袁若枫袁佩秀袁香华袁怡娜

袁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袁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袁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袁的诗人

袁枚: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黄:袁黄(1533年—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明代思想家。袁黄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袁凯: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袁士元:庆元路鄞县人,字彦章,号菊村学者。幼嗜学,性至孝。以荐授鄞学教谕,调西湖书院山长,改鄮山,迁平江路学教授。后擢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不就。有《书林外集》。

袁宏道: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袁去华: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袁崇焕:(1584—1630)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袁宏:(328—376)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彦伯,小字虎。袁猷孙。有逸才,文章绝美。少孤贫,以运租自业。因讽咏史诗而为谢尚所重,引为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使综书记。尝倚马作文,顷刻得七纸,殊可观。性刚直,故位不显。谢安为扬州刺史时,宏出为东阳太守。撰《后汉纪》。另有《竹林名士传》、《三国名臣颂》等。

袁说友:(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袁甫:庆元府鄞县人,字广微。袁燮子。少承家学,又受业于杨简。宁宗嘉定七年进士。为秘书省正字,奏称内外局势可惧,请严守帅之选,兴屯田之利。迁校书郎,又言边事之病在内不在外。历任监司及州府官,所至兴利除弊。入为中书舍人,屡奏边事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累官至权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卒谥正肃。有《蒙斋集》等。

袁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袁晖:京兆人。睿宗景云二年,中文以经国科。玄宗先天二年,吏部尚书魏知古荐为左补阙。开元初,任邢州司户参军,马怀素奏请召入校正群书。累迁礼部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工诗,多写闺情。

袁郊:字之仪,朗山人,滋之子也。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诗四首,皆为咏物诗,但其写法与同样以写咏物诗著称的罗隐有所不同,后者多直接从所咏物本身出发,结合一些有关的俗谚常理,反用其义,以达到引人深思的效果;而之仪的诗多结合神话历史故事,挖掘新意,给人以悠远奇幻的感觉。唐陈郡汝南(今属河南)人,一作蔡州朗山(今河南确山)人,字之乾,一作之仪。咸通中,官祠部郎中,又曾为虢州刺史。昭宗时为翰林学士。与温庭筠友善。作有传奇小说《甘泽谣》一卷,其中《红线》一篇最为著名。

袁燮:(1144—1224)庆元府鄞县人,字和叔,号絜斋。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八年进士。调江阴尉。浙西大饥,前往赈恤有方。宁宗即位,为太学正。庆元党禁起,以论去。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郎官、国子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丞相史弥远争议和事,被劾罢。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卒谥正献。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等。

袁华: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袁朗:袁朗,雍州长安人。勤学,好属文。在南朝陈时释褐秘书郎,甚为江总所重。尝制千字诗,当时以为盛作。陈后主召入禁中,使为月赋,染翰立成。迁太子洗马。仕隋,为仪曹郎。唐朝初年,授齐王文学,转给事中。贞观初年逝世。唐太宗称其谨厚,悼惜之。集十四卷,今存诗四首。

袁不约:袁不约,[唐](约公元八三五年前后在世)字还朴,新登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长庆三年,(公元八二三年)登进士第。太和中,以平判入等调官。李固言在成都,辟为幕官,加检校侍郎。不约著有诗集一卷。生平事迹散见罗隐《东安镇新筑罗城记》、《云溪友议》卷中、《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诗纪事》卷六〇等。名句“愁声秋绕杵,寒色碧归山。”(《秋深》)“送将欢笑去,收得寂寞回”(《客去》),张为取入《诗人主客图》。《全唐诗》存诗4首。

袁思永:袁思永,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知汀州(明嘉靖《汀州府志》卷一一)

袁皓:袁皓,[唐](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字退山,自称碧池处士,唐朝袁州府宜春县人。生卒年亦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登咸通进士,博学能文。僖宗狩蜀,(中和元年)擢仓部员外郎,曾任吉州、抚州刺史。龙纪中,(公元八八九年)为集贤殿图书使。皓著有《碧池书》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兴元圣功录》传于世。宜春市袁州区楠木乡槐溪村袁家有一家200百年的袁氏祠堂,这一块的袁氏后人是九塘一脉中的枚塘,碧池处士的后人。

袁正:袁正,性别: 男 学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职称: 讲师。

袁求贤:世次无考。《全唐诗》收其省试诗《早春送郎官出宰》1首。《文苑英华》卷一八九以此诗为张随作。

袁枢:(1131—1205)建宁建安人,字机仲。孝宗隆兴元年,试礼部词赋第一,授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除太学录,外补严州教授。喜诵《资治通鉴》,遂区别事目,分类编纂,辑成《通鉴纪事本末》。迁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修国史谓“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累迁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宁宗立,知江陵府,寻为台臣劾罢,奉祠家居。另撰有《易传解义》、《辨异》、《童子问》等。

袁高:袁高,唐代诗人,字公颐,恕己之孙,擢进士第。建中中,拜京畿观察使。坐累贬韶州刺史,复拜给事中。宪宗时,特赠礼部尚书。

袁傪:陈郡人。玄宗天宝十五载,登进士第。历监察御史。代宗宝应元年,为河南副元帅李光弼行军司马。广德元年,率军平浙东袁晁,进太子右庶子。旋平宣州方清,大集文士赋诗。大历十二年至十四年间,任兵部侍郎。

袁凤:袁凤,字子仪,奉新(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初为理定尉,继摄荔浦县,终卫州录事参军。事见清同治《奉新县志》卷八。

袁瓘:袁瓘,襄阳人,后移居宋州。喜爱剑术,与孟浩然,储日羲友善,玄宗时,任左拾遗,孟浩然到洛阳曾寻访袁瓘,而袁瓘已贬官岭南,孟写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后来孟浩然又到岭南寻访,而袁瓘又遇赦而归授太祝之职,孟浩然写诗《南还舟中寄袁太祝》。开元十一年,孟浩然在长安与袁瓘重逢,不久,袁瓘调任赣县尉,孟浩然写诗《送袁太祝尉豫章》。《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袁祹:袁祹,徽宗宣和间任教坊大使(《浩然斋雅谈》卷中)。

袁藏云: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袁陟:洪州南昌人,字世弼,号遁翁。袁抗子。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当涂县令、太常博士,官终殿中丞。卒年三十四。刻苦好学,善为诗。有《遁翁集》。

袁正真: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迁北上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贱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宋旧宫人诗词》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袁綯: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袁正规:陵阳人,字道辅。哲宗元祐中知长乐县,约己裕民,百废毕举。

袁瑨:袁瑨,字廷用,东莞(今属广东)人。玧弟。官协正少尹。事见《东莞诗录》卷二。今录诗二首。

袁邕: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广德元年(763)在宣州,与袁傪等唱和。其后行迹无考。事迹散见独孤及《贺袁傪破贼表》、袁傪《东峰亭同刘太真各赋一物得垂涧藤》等。《全唐诗》存诗1首。

袁韶:庆元府鄞县人,字彦淳。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宁宗嘉泰中,为吴江丞,改知桐庐县。嘉定四年,召为太常寺主簿,迁右司郎中,接伴金使。十三年,为临安府尹,理讼精简,平反冤狱,道不拾遗,里巷居民呼为“佛子”。理宗绍定元年,拜参知政事,又出为浙西制置使。端平初奉祠。卒年七十七。有《钱塘先贤传赞》。

袁仲素:袁仲素,失其名,与舒岳祥友善(《阆风集》卷二)。

袁太初:袁太初,字幼立,号冰壑,奉新(今属江西)人。与萧立之多唱和。有《冰壑集》,已佚。事见清同治《奉新县志》卷一二。

袁彦安: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袁易:(1262—1306)平江长洲人,字通甫。力学不求仕进。辟署石洞书院山长,不就。居吴淞具区间,筑堂名静春。聚书万卷,手自校雠。有《静春堂诗集》。

袁恕己:袁恕己(?-706年),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唐朝宰相。袁恕己早年曾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马,后与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玄暐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中书令。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南阳郡王。706年(神龙二年),武三思以五王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王流放边疆。袁恕己被流放环州,后被周利贞虐杀。唐睿宗继位后,赐谥贞烈。

袁立儒:袁立儒,号溪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理宗时提点两浙刑狱(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四)。累除大宗正丞(《蒙斋集》卷八)。

袁宏德:袁宏德,字懿文(《东莞诗录》卷二)。

袁玧:袁玧,字廷玉,东莞(今属广东)人。宋遗民。事见《东莞诗录》卷二。今录诗二首。

袁君儒:袁君儒,理宗绍定间知建平县(明嘉靖《建平县志》卷五)。

袁坰:袁坰,字卿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文父、燮祖。年五十九以布衣卒,赠朝奉郎。事见《絜斋集》卷一七《先祖墓表》。

袁倚:袁倚,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由知资州主管台州崇道观(《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

袁镇:庆元府奉化人。事亲奉养备至。理宗端平初父年七十病羸,屡医无效,乃一再刲股和药以进。异母兄有虐之者,镇事兄益谨。戴表元为作《迁祔记》以表其行。

袁豢龙:袁豢龙,事迹不详。《甬上宋元诗略》卷一○次于宋末人之列,姑从之。

袁正淑:袁正淑,度宗时宫人。

袁复一:袁复一,字太初(《天台续集别编》),无锡(今属江苏)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九)。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知临海县(《嘉定赤城志》卷一一)。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提举广南市舶(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五,十六年,提举福建常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

袁聘儒:建宁建安人,字席之。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官朝奉郎,浙东安抚司机宜。受学于叶适。有《述释叶氏易说》。

袁点:常州无锡人,字思与。袁默弟。神宗元丰八年进士。与默齐名,时号二袁。熙宁初尝为太学直讲,学者推为领袖。累官通判杭州、知淮阳军,致仕卒。

袁桷:(1266—1327)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袁抗:洪州南昌人,字立之。举进士。调阳朔主簿。荐补桂州司法参军。累迁国子博士、知南安军,擢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为益州路转运使,时三司岁市上供绫锦、鹿胎万二千匹,乃奏称蜀民困惫,得蠲其数之半。除江淮发运使,召为三司盐铁副使,因御史劾,罢知宣州。累官至光禄少卿,分司南京,改少府监卒。喜藏书,多至万卷,江西士大夫家鲜有及之者。

袁中道:(1570—1623)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

袁袠:袁袠(zhì)(1502—1547)字永之,号胥台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袁鼏第四子。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年四十六岁。五岁知书,七岁赋诗有奇语,廿四岁乡试解元,明年考进士,张璁先看到他的考卷,非常赏识,力主取他为状元。但其余考官误以为这份考卷出于他的党羽之手,就共同商议,把他压低为二甲一名进士。榜发后,张璁见到袁袠,道出缘由,不料袁袠耿直,既不道谢,更不答理,张璁大怒。后来袁袠主持河南乡试,以选拔得人著称。

袁宗道:(1560—1600)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袁表:[明]字景从,闽县(今福州)人。万历(一五七三至一六二零)初授中书舍人,迁户部郎,终黎平知府。善书。作有《詹氏小辨、列朝诗集》。有《东城楼歌》传于世。

袁忠彻:(1376—1458)明浙江宁波人,字静思,一作号静思。袁珙子。幼承父术,精相法。永乐初,召授鸿胪寺序班,累进尚宝司少卿。正统中坐事下吏,令致仕。有《人相大成》、《凤池吟稿》、《符台外集》。

袁养福:字能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明初为福建宪史。有诗名,精於书法。所书郭有道碑文,端劲清峭,深得欧阳询笔意。《匏翁家藏集、列朝诗集》。

袁崇冕:袁崇冕(1486~1566)初名衮,号西野。明代济南章丘人。生于科第之家,父亲袁弼、兄袁公冕、弟袁轩冕均为进士。袁崇冕富有才气,为人正直。与著名戏曲家李开先志趣相投,关系极为融洽,常在一起作词赋曲,并组织“富文堂词会”,共同研究创作词曲。袁崇冕的词曲在当时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时人评价其词曲足与杂剧名家康海、王九思的作品相并列。李开先认为其词曲“语俊意长,雅俗兼备,声中金石,色兼玄黄”。著有《春游》、《秋怀》、《拾闲野意》、《西野乐府》诸集。

袁可嘉:袁可嘉(1921年-2008年11月8日),浙江余姚(现属慈溪)人。民盟成员。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历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助教,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选集英译室翻译,外文出版社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袁思亮:袁思亮,民国藏书家、学者。字伯夔、一字伯葵,号蘉庵、莽安,别署袁伯子。袁树勋之子。

袁克文:袁克文(1890年8月30日—1931年3月22日),字豹岑,号寒云,学名继前,乳名昭儿,河南项城人,生于朝鲜汉城(今韩国首尔),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素有民国时期“天津青帮帮主”之称,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生于朝鲜汉城,长兄袁克定。

袁嘉谷: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树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  袁嘉谷在云大执教十余年,是云南文化名人。云南独一无二的全国状元。袁嘉谷的字,自创一体,世称“袁家书”。从封建王朝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这便是袁嘉谷。

袁成玠: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袁世凯: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守定:(1705—1782)江西丰城人,字叔论,号易斋。雍正八年进士。历会同、曲周知县,有政声。官至礼部主事。有《读易豹窥》、《雩上诗说》、《图民录》。

袁文揆:(1750—1815)云南保山人,字时亮,号苏亭。乾隆四十二年贡生,官甘肃县丞。著有《食蛤吟》。又与兄袁陶村(名文典)编有《滇诗纪略》。

袁机:浙江钱塘人,字素文。袁枚第三妹,高某妻。工诗。有《素文女子遗稿》。

袁佑:直隶东明人,字杜少,号霁轩。康熙十一年拔贡,官内阁中书。十八年,召试博学鸿儒,授翰林院编修。迁中允。所撰《诗》、《礼》、《左》、《史》、《老》、《庄》、《荀》、《杨》、《离骚》、《杜诗》注释皆散佚,存门人所刻《霁轩诗钞》。

袁保恒:(1826—1878)清河南项城人,字小午。袁甲三子。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先后从父及李鸿章镇压捻军。又从左宗棠赴陕,督西征粮饷。官至刑部左侍郎。卒谥文诚。

袁保龄:(1841—1889)河南项城人。袁甲三次子。少与兄袁保恒从父治军。光绪八年以直隶候补道督办旅顺海防,兴筑炮台营垒,并种桑设学。旅顺遂为北洋海军要塞。卒于旅顺防次。

袁昶:(1846—1900)浙江桐庐人,字重黎,一字爽秋。光绪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讲实学,不主故常。官至太常寺卿。以反对用义和团排外,被杀。后追复原职,谥忠节。有《浙西村丛刻》、《袁昶日记》。

袁树:(1730—?)浙江钱塘人,字豆村,号香亭。袁枚从弟。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肇庆知府。工诗画,精鉴别。有《红豆村人诗稿》。

袁绶:浙江钱塘人,字紫卿。袁枚孙女。幼读祖父诗,辄怡然意开。所为诗沉著痛快,无闺阁气。有《簪芸阁诗稿》。

袁洁:袁洁,字玉堂,清嘉庆年间江苏桃源人。

袁景辂:( 1724—1767)江苏吴江人,字质中,号朴村。乾隆间诸生。尝从沈德潜学诗,创竹溪诗社。尝辑《松陵诗徵》。著有《小桐庐诗稿》。

袁懋功:袁懋功(1612—1671),字九叙,顺天府香河(今河北省香河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礼科给事中、刑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通政司通政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光禄寺少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云南巡抚、山东巡抚等职,康熙十年卒,年六十。谥清献。

袁棠:浙江钱塘人,字云扶,号秋卿。袁枚从妹,汪孟翊妻。工诗。有《绣馀吟稿》、《楹书阁遗稿》等。

袁嘉:字柔吉,钱塘人,天长廪生崇一颖室。有《湘痕阁词》。

袁炜:(1508—1565)明浙江慈溪人,字懋中,号元峰。嘉靖十七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久之直西苑,撰青词,最称旨。擢侍讲学士,超拜礼部尚书。恃才倨傲,甚为朝官及门人所厌恨。四十年,以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典机务。时称青词宰相。有《袁文荣诗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