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形)悲伤、怜悯:悱~|~隐|~然|缠绵悱~。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则声。本义:悲痛)

(2) 同本义

恻,痛也。——《说文》

恻,悲也。——《广雅》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

朕恻焉不忍闻。——《汉书·淮南宪王钦传》

岂有肯加恻隐于细民?——《汉书·鲍宣传》

(3) 又如:凄恻(哀伤;悲痛);恻痛(忧伤,悲痛)

(4) 恳切

(5) 又如:恻恻(诚恳;恳切)

惻【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恻《唐韻》《正韻》初力切《集韻》《韻會》察色切,恻音測。《說文》痛也。从心則聲。《廣韻》愴也。《易·井卦》井渫不食,爲我心惻。《揚子·太恻經》翕繳惻惻。

惻【卷十】【心部】

痛也。从心則聲。初力切

说文解字注

(惻)痛也。从心。則聲。初力切。一部。

汉语字典
汉字字源
汉字方言

[①][cè]
[《廣韻》初力切,入職,初。]
“恻1”的繁体字。
(1)忧伤;悲痛。
(2)同情,怜悯。
(3)恳切。参见“惻惻”、“懇惻”。
(4)通“側”。参见“惻塞”。
(5)见“惻惻”。

恻

◎ 粤语:cak1
◎ 潮州话:徐英4(戚)

恻字造句

1、那位作家不大愿意在他的作品中写那种缠绵悱的东西。
2、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3、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
4、一元论,他论据的重点是认为隐之心,人皆有之。
5、姑娘,人皆有隐之心,你杀了他,他的父母会何等的伤心,妻儿会何等的悲痛,放下屠刀,回头是岸吧。
6、而小町呢,少言寡语,平庸无常,这让争强好胜的陆占强反倒多了些同情隐之心。
7、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为人传诵。
8、三个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看到大金,全才,个个能言善辩,机敏聪慧,而小町呢,少言寡语,平庸无常,这让争强好胜的陆占强反倒多了些同情隐之心。
9、儒家说了,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辞让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不疑之心为信。
10、孟子说,“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隐之心”,看见小孩落水,即便不是自家孩子,也会有不忍之心。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