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动)表示呵叱。

(1) (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 同本义

咄,相调也。——《说文》

咄,相诃也。——《字林》

咄,啐也。——《苍颉篇》

咄!口无毛。——《汉书·东方朔传》。注:“叱咄之声。”

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史记》

咄!你是个破落户。——《水浒传》

(2) 又如:咄叱(呵责);咄啐(呵斥);咄骂(呵斥辱骂)

咄【丑集上】【口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咄當沒切,敦入聲。《說文》相謂也。《前漢·李陵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廣韻》呵也。《戰國策》呴籍叱咄。《前漢·東方朔傳》朔笑之曰:咄。《註》師古曰:咄,叱咄之聲。

泉名。《寰宇記》咄泉在淨戒寺北,人至泉旁,大叫大涌,小叫小涌,咄之則涌彌甚。

《韻會》咄咄,驚怪聲也。《後漢·嚴光傳》帝卽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爲理耶。《晉書·殷浩傳》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增韻》咄嗟,咨語也。《晉書·石崇傳》嘗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正字通》或曰汾晉之閒,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諾。司空圖作休沐記用之。

《前漢·西域傳》郁立師國,王治內咄谷。《註》咄,丁忽反。

《集韻》《韻會》《正韻》咄都括切,音掇。《玉篇》叱也。

《前漢·東方朔傳註》鄭展曰:咄,音豽裘之豽。◎按師古以鄧說爲非,然鄧有此音,今存之。

叶都聿切。《蘇轍·香山賦》母令東坡,聞我而咄。奉持香山,稽首仙釋。

咄【卷二】【口部】

相謂也。从口出聲。當沒切

说文解字注

(咄)相謂也。謂欲相語而先驚之之䛐。凡言咄嗟、咄唶、咄咄怪事者皆取猝乍相驚之意。倉頡篇曰。咄、啐也。說文。啐、驚也。李善注曹植贈彪詩引說文。咄、叱也。从口。出聲。當咄切。十五部。

汉语字典
汉字字源
汉字方言

[①][duō]
[《廣韻》當没切,入没,端。]
[《廣韻》丁括切,入末,端。]
亦作“嚉1”。
(1)呵叱。
(2)指呵叱声。
(3)叹词。表示嗟叹。
(4)古时尊者呼左右之词。

咄

◎ 粤语:cyut3 deot1
◎ 客家话:[梅县腔] zot8 [海陆丰腔] chot7 (dot7) (doi2) [客英字典] chot7 tut7 [台湾四县腔] zot7 (dot7) (doi2) [客语拼音字汇] dod5 [宝安腔] zot7
◎ 潮州话:zuag4(tsuak) [潮州]zuêg4(tsuek) [饶平]cuag4(tshuak)

咄字造句

1、客队的主辩口若悬河,逼人,难以招架。
2、客队的主辩口若悬河,逼人,难以招架。
3、在不知不觉中秋味渐渐淡了寒意乘虚而入逼人凉爽的秋风如今已变成了刺骨的寒风。我很清楚这是冬季的来临但我的心灵却依然停留在那金秋的境域里。也许我喝了秋姑娘那浅斟慢酌的美酒真的醉了醉了……醉得很深很深……
4、在不知不觉中秋味渐渐淡了寒意乘虚而入逼人凉爽的秋风如今已变成了刺骨的寒风。我很清楚这是冬季的来临但我的心灵却依然停留在那金秋的境域里。也许我喝了秋姑娘那浅斟慢酌的美酒真的醉了醉了……醉得很深很深……
5、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好一个凌厉恣意的书法,独独可惜了这凤翥之势,过于逼人,稍欠变化,不过,若是多加变化,似乎又失了气势,不妥,还是不妥,唉……
6、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好一个凌厉恣意的书法,独独可惜了这凤翥之势,过于逼人,稍欠变化,不过,若是多加变化,似乎又失了气势,不妥,还是不妥,唉……
7、的郎书记,不这么干才会是怪事。
8、的郎书记,不这么干才会是怪事。
9、然而,尽管她可以变出九个头形成逼人之势,但赫五力毕竟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他勇敢而果断的杀死了蛇妖许德拉,并把随身带的箭全部浸泡在剧毒蛇血里。
10、然而,尽管她可以变出九个头形成逼人之势,但赫五力毕竟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他勇敢而果断的杀死了蛇妖许德拉,并把随身带的箭全部浸泡在剧毒蛇血里。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