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1)(动)〈书〉牵住;拖住。

(2)(动)〈书〉牵引;拉。

动词

(1) 用力拉住,拖住

掎,偏引也。从手,奇声。——《说文》

伐木掎矣。——《诗·小雅·小弁》

诸戎掎之。——《左传·襄公十四年》。疏:“言戾其足也。”

掎止晏莱焉。——《国语·鲁语》。注:“从后曰掎。”

躬掎禄曰。——《汉书·息夫躬传》。注:“从后引之也。”

昔秦失其鹿, 刘季遂而掎之。——《汉书·叙传》

(2) 又如:掎汩(犹牵动);掎拔(提引而出;挺拔);掎鹿(拉着鹿);掎裳连袂(牵裙连袖)

(3) 发射

机不虚掎。——班固《西都赋》

(4) 牵制,拖住使不能自由行动 。如:掎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掎掣(牵制);掎挈(牵制)

(5) 指摘

孔子西行不到 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韩愈《古鼓歌》

(6) 又如:掎挈(掎契。指摘);掎夺(指摘摈弃)

掎【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居綺切《集韻》《韻會》舉綺切,掎羈上聲。《說文》偏引也。《廣韻》牽一腳也。《周禮·秋官》翨氏掌攻猛鳥,各以其物爲媒而掎之。《註》鳥來下則掎其腳。《魯語》掎止晏萊焉。《註》從後曰掎。《前漢·班固敘傳》秦失其鹿,劉季逐而掎之。《註》掎,偏持其足也。

發也。《班固·西都賦》機不虛掎。

《正韻》居里切,音几。義同。

《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掎居宜切,音羈。亦偏引也。

古音讀若哿。《音學五書》古音居我反,後人誤入四紙韻。《詩·小雅》伐木掎矣,析薪扡矣。

《正字通》掎,居何切,讀若柯。扡,䚽何切,掎古音也。◎按詩釋文掎,寄彼反。

疏云:掎者,倚也,以物掎其巓峰也。音義亦从紙韻。

《集韻》隱綺切,音倚。掎匜,不正也。與掎同。

掎【卷十二】【手部】

偏引也。从手奇聲。居綺切

说文解字注

(掎)偏引也。一本作偏引一足也。見李賢、司馬貞所引。此依左傳注增二字耳。左傳曰。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杜注云。掎之、掎其足也。國語。掎止晏萊。韋云。從後曰掎。子虛賦腳麟。司馬彪云。腳、掎也。詩。伐木掎矣。傳曰。伐木者掎其顚。从手。奇聲。居綺切。古音在十七部。

汉语字典
汉字字源
汉字方言

[①][jǐ]
[《廣韻》居綺切,上紙,見。]
[《廣韻》居宜切,平支,見。]
[《廣韻》卿義切,去寘,溪。]
(1)牵引;拖住。
(2)牵制。
(3)指夹住。
(4)指摘;抓住他人过失不放。
(5)抵住。
(6)发射。

字源演变:

小篆 楷体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香港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

◎ 粤语:gei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i3 [海陆丰腔] ri3 [台湾四县腔] ji3
◎ 潮州话:i2

掎字造句

1、张角三兄弟攻下了巨鹿、广宗、下曲阳作为起义中心,三个城池互成角之势。
2、三大门派之间虽然各有打算,但也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秩序井然,对魔神祭坛形成角之势,不断地清剿外围的魔物,一层一层地向目标挺进。
3、这场战役我军采取角之势,一举歼灭敌人。
4、敌人在河北、河南都构筑了强大的工事,以为角之势,现在河南之敌已被我歼灭,河北之敌孤立无援,只好龟缩到城里去了。
5、小白村的白菜不仅有利于秦大村的发展,小白村的位置更能与秦大村形成角之势,对将来抵挡西北方向的饿狼村有莫大的帮助。
6、这个方案可说是角之势,有绝对成功的把握。
7、佛顶塔凭借着自身的高度和体量,也取代已经损毁的“西峰”,与牛首山“东峰”相对而成角之势。
8、芊芊的实力很快就制服了其他武者,各个俯首就擒在岩浆潭边,而此时欧阳飒燕、梦吟仙子、迦南明轮、陈道四人角之势抵御着芊芊强大的灵压。
9、更何况,另一边的泥鳅和韩大嘴也不是傻子,三人似乎商量好了般,成角之势朝着三个方向甩了共二十多颗瓦普手雷。
10、三大帝国成角之势包围着阿加拉斯冰原,仿佛是在拱卫着什么。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