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1)(动)(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人心脾。

(2)(动)〈方〉头向下垂:~着头。

(3)(动)〈方〉向水里放。

名词

(1) (形声。从水,心声。本义:沁水)

(2) 同本义

沁水,出 上党谷远羊头山,东南入河。——《说文》

(3) 即出今山西省沁源县东北绵山东谷,南流至河南省武陟县南入黄河

(4) 县名 。在山西省中部偏南

动词

(1) 渗入;透出 。如:沁绿(透出绿色);沁溢(渗透漫溢)

(2) 吸水

义泉虽至近,盗索不敢沁。——唐· 韩愈 孟郊《同宿联句》

沁【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沁七鴆切,音鈊。水名。《說文》水出上黨羊頭山。《水經》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南過穀遠縣,東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注》卽洎水。《郡縣釋名》沁河源出沁源縣,有二,一自縣西北綿山東谷南流,一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俱至交口村合流入黃河。

州名。《廣韻》本漢穀遠縣,後魏置沁源縣,武德初置州,因沁水以名。《廣輿記》沁源縣屬沁州,沁水縣屬澤州。

《集韻》所錦切,音㾕。

斯荏切,音襂。

所禁切,音滲。義沁同。

以物探水也。《韓愈詩》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註》北人以物探水爲沁。

思林切,音心。水名。

沁【卷十一】【水部】

水。出上黨羊頭山,東南入河。从水心聲。七鴆切

说文解字注

(沁)沁水。出上黨榖遠羊頭山。東南入河。上黨郡榖遠、二志同。今山西沁州沁源縣縣城南故榖遠城、漢縣也。前志榖遠下曰。羊頭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東南至熒陽入河。過郡三。行九百七十里。三郡、上黨河內河南也。水經曰。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南過榖遠縣東。至熒陽縣北。東入於河。按水經及注皆云至熒陽入河。師古據唐時在懷䩤武陟入河。疑轉寫錯誤。非也。古水道與唐時不同耳。山海經水經舉涅謁戾山、班許舉榖遠羊頭山者、羊頭卽謁戾也。戴先生曰。山在今武鄉縣西百二十里。西北接祁縣平遙縣。西南接沁源縣。一名麓臺山。迆邐而西爲綿山。其北爲介休縣。西爲靈石縣。皆謁戾山也。今沁水出沁州沁源縣西北百里之綿山東谷。西南流經平陽府岳陽縣東。又折而東南經澤州府沁水縣東。又南經陽城縣東而入河南懷慶府畍。歷濟源縣東北。又南經府城北。又東南經武陟縣東、修武縣西而入於河。與唐時入河處同。从水。心聲。七鴆切。七部。經典釋文引郭樸三蒼解詁曰。音狗吣之吣。吣今譌作沁。

汉语字典
汉字字源
汉字方言

[①][qìn]
[《廣韻》七鴆切,去沁,清。]
(1)气体、液体等渗入或透出。
(2)汲(水)。
(3)方言。头向下垂。
(4)方言。向水里放。
(5)用同“吣”。犹胡说。
(6)水名。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绵山,南流至河南省武陟县南入黄河。
(7)水名。沁河。发源于河北省邯郸之紫金山,北流入滏阳河。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六·广平府》。
(8)古州名。隋置。州治在今山西省沁县。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五·沁州》。

沁

◎ 粤语:sam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m1 sim5 cim5 [宝安腔] sim5 sim3 | cim5 [客语拼音字汇] xim3 [台湾四县腔] sim3 sim5 [海陆丰腔] sim3 sim5
◎ 潮州话:徐音3(深3)又 思音2(审),cim3 sim2 (chhìm sím)[澄海]cing3 sing2 (chhìng síng)

沁字造句

1、茫茫的沙海中留下了一串串踏实而清晰的脚印,炙热的沙海将热气透过双脚人心脾,我和小画笔都醉倒在沙海中。
2、我抢过雪糕,迫不及待地打开盖子,顿时,一阵凉爽的清香扑鼻而来。我拿起勺子,刚吃了一口,一阵清凉的感觉人心脾。啊!美味极了,我不禁赞叹道。
3、一曲珊瑚颂人肺腑,使听众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4、青青的杏儿,咬一下,会酸得你直流口水;等到它变黄变红,就会软软的、甜甜的,略有点酸味儿,咬一口,人心脾,令人陶醉。
5、昙花还会发出一种人心脾的香味。尤其是刚绽放的一刹那,香味十分浓郁。如果你在阳台种了一株已经开了的昙花,整个晚上阳台都飘着一种独特的香味。
6、两人来到牡丹坊,一股人肺腑的芳香传入口鼻,令人有些陶醉。
7、在这方热土上,我接触了许多豁人耳目、人心脾的风物。
8、这个短篇小说描写水乡人民的斗争生活,生动亲切,明快自然,读起来人心脾。
9、桃花开了,满园里姹紫嫣红,远远望去,似乎天上落下的一大片朝霞。桃花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那么人心脾。钻入你的鼻孔,扑进你的心里,馋得你大口大口地吸气。
10、江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在这方热土上,我接触了许多豁人耳目、人心脾的风物,听到了许多启人心智、陶冶心灵的故事。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