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1. 召唤:召集。召见。

2. 召致,引来:召祸。召人怨。

1.周朝国名,在今陕西凤翔一带。

2.姓氏。

动词

(1) (形声。从口,刀声。本义:呼唤)

(2) 召唤。用言语叫人来

召,呼也。从口,刀声。以言曰召,以手曰招。——《说文》

召,呼也。——《广雅·释诂二》

召有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赵御吏。

大府召视儿。——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亦召供奉。——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3) 又如:召呼(呼唤;通知;交代);召致(使之至;唤来)

(4) 招致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荀子·劝学》

召武受辞。——《汉书·李广苏建传》

收召后学。——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召闹取怒。

(5) 又如:召引(招引;引导);召幸(被招致或宠爱的人);召取(导致;引来)

(6) 邀请

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淮南子·脩务》。注:“召,犹请也。”

令召客者酒酣。——《吕氏春秋·分职》

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吕氏春秋》

(7) 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 右北平太守。——《史记·李将军列传》

召三老。——《史记·陈涉世家》

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传》

卒不召。——《明史》

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

(8) 感化和召唤

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文心雕龙》

(9) 召集

召令徒属。——《史记·陈涉世家》

悉召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诸贵人。——《汉书·李广苏建传》

召会武官。

(10) 另见shào

召【丑集上】【口部】 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直少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笑切,召潮去聲。《說文》評也。《王逸曰》以手曰招,以言曰召。《書·甘誓》大戰于甘,乃召六卿。《詩·齊風》自公召之。《禮·曲禮》父召,無諾唯而起。

《廣韻》《正韻》實照切《集韻》《韻會》時照切,召同邵。《廣韻》邑名。《詩序》甘棠,美召伯也。《箋》召伯,姬姓,名奭,食邑于召。

姓。《廣韻》召公之後。《前漢·循吏傳》召信臣,九江壽春人。《氏族博考》春秋召與邵一氏,後分爲二,汝南安陽之族皆从邵。

召【卷二】【口部】

召也。从口刀聲。直少切

说文解字注

(召)召也。言部曰。召、召也。从口。刀聲。直少切。二部。

汉语字典
汉字字源
汉字方言

[①][zhào]
[《廣韻》直照切,去笑,澄。]
(1)召唤;召见。
(2)招引;导致。召、招通用。
(3)邀请。
(4)征召。特指君召臣。
(5)通“詔”。告诉。
(6)蒙古语的译音。寺庙。参见“召廟”。
召$$[shào]
[《廣韻》寔照切,去笑,禪。]
(1)古邑名。周初召公奭的采邑。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周东迁后,别受采邑,在今山西垣曲县东。
(2)姓。汉代有召平。见《史记·萧相国世家》。

召

◎ 粤语:siu6 zi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eu5 cheu5 [宝安腔] zau1 [沙头角腔] zau1 [东莞腔] zau1 [梅县腔] zhau5 [台湾四县腔] seu5 ceu5 [客英字典] chau5 shau5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ceu4 jio4 sau4 seu4 [陆丰腔] shau5
◎ 潮州话:diou6/diao6<姓>siou6/siao6

召字造句

1、他们坐言起行,大声号,人们都跟随著他们,最终就是这一人作开始。
2、即使愈加冷静的思维在华盛顿和北京盛行,国际社会也应该听从这警醒的号,开始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支持世贸组织长期的运行能力。
3、没有几个人私下一捏弄就把人解聘,而是开职代会让大家决定,是个进步。
4、青年们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参加绿化祖国的义务劳动。
5、我们将以多种方式对其接触,包括开定期会议、与利益攸关者电话沟通,对执法情况在线更新以及就关键事项展开实质性对话等等。
6、到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其它官佐不认同这一概念。神州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一年开一次并且目前正在开会。
7、据说今天晚上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将齐聚,开全体动员大会,大会宗旨是要让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收到一条口号短信,口号是:万圣节快乐!
8、而己方大虎入狱,二斌重伤,虽然也还能集队伍拼力一搏,可是难免两败俱伤,况且这仗不论胜负,小巴生意恐怕是难以为继。
9、来自世界各地的残奥健儿,我在此号你们四年后相聚伦敦,届时你们将再次展现高超的体育竞技水平,振奋人心,感动世界。
10、后来他集了他所属党派的核心领导人开会。

谜底为召的谜语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