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1)(名)脚指头:~骨。

(2)(名)脚。

名词

(1) (形声。从足,止声。古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脚指叫做指,趾是“止”的后起字。本义:脚)

(2) 同本义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诗·豳风·七月》

贲其趾。——《易·贲卦》

屦校灭趾。——《易·噬嗑卦》

麟之趾。——《诗·周南·麟之趾》

今君若步玉趾。——《左传·昭公七年》

足趾之所不蹈。——左思《吴都赋》。 王力注:“足趾是同义词连用,‘趾’不是足指。”

(3) 又如:趾股(腿脚);趾踵(脚);趾踵相接(形容人数之多);趾爪(脚爪)

(4) 脚指头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脚趾(脚前端的分支);鹅鸭之类趾间有蹼;趾绊(本屐上的趾袢儿);趾趾(足尖轻轻着地行走的声音)

(6) 支撑器物的脚

鼎颠趾。——《易·鼎》

(7) 通“址”。基址

略基趾。——《左传·宣公十一年》

亭亭峻趾。——左思《魏都赋》

去上西山趾。——阮籍《咏怀》

趾【酉集中】【足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集韻》《韻會》諸市切《正韻》諸氏切,趾音止。《爾雅·釋言》趾,足也。《釋名》趾,止也。言行一進一止也。《易·賁卦》賁其趾。《詩·豳風》四之日舉趾。《禮·曲禮》請袵何趾。

《左傳·宣十一年》略基趾。《註》趾,城足也。

《禮·王制》南方曰蠻,雕題交趾。《前漢·地理志》交趾郡,屬交州。

通作止。《前漢·趾法志》當斬左止者,笞五百。《註》師古曰:止足也。

止【卷二】【止部】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屬皆从止。諸市切

说文解字注

(止)下基也。與?同部同義。象艸木出有阯。止象艸木生有阯。屮象艸木初生形。趾象艸過屮枝莖益大。出象艸木益滋上出達也。故㠯止爲足。此引伸假借之法。凡以韋爲皮韋、以朋爲朋黨、以來爲行來之來、以西爲東西之西、以子爲人之偁皆是也。以止爲人足之偁與以子爲人之偁正同。許書無趾字。止卽趾也。詩麟之止。易賁其止、壯于前止。士昏禮北止。注曰。止、足也。古文止爲趾。許同鄭从今文。故不錄趾字。如从今文名、不錄古文銘也。或疑銘趾當爲今文。名止當爲古文。周尚文。自有委曲煩重之字不合於倉頡者。故名止者、古文也。銘趾者、後出之古文也。古文禮今文禮者、猶言古本今本也。古本出於周、從後出之古文。今本行於漢、轉從冣初之古文。猶趾楷之體、時或有捨小篆用古籒體者也。諸市切。一部。凡止之屬皆从止。

汉语字典
汉字字源
汉字方言

[①][zhǐ]
[《廣韻》諸市切,上止,章。]
(1)脚指头。
(2)泛指脚。
(3)支撑器物的脚。
(4)基础部分;底脚。
(5)踪迹。
(6)引申为追踪。
(7)践踏。
(8)止,停止。
(9)终。
(10)典礼,礼仪。

趾

◎ 粤语:z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i3 [宝安腔]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客英字典] zhi3 [陆丰腔] zhi3 [东莞腔] zi3 [梅县腔] tje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 潮州话:zi2

趾字造句

1、先前以为自己可欺,在自己面前人五人六、高气扬的,现在这么快就怂了?他故意拉长了声音刚才某人说要我师父的存款密码,取出来后他一半我一半。
2、这类化合物可能有助于保护壁虎脚上的细微毛发,这也印证了这些毛发从来没有磨损的痕迹。
3、是不是人都这样子,在爱的人那里多俯首贴耳多低声下气,在爱自己人那里就多高气扬多肆无忌惮。
4、当你站得稳定,你前腿内侧往下压,伸展并沿着从你前脚的大脚到你外侧的髋部的这条长的对角线。
5、像孔雀和他相信他值得崇拜,他高气扬地走而且用嘴理。
6、高气扬,也许在她敢于放的时候,会很放的。
7、那是一个身着华服的青年,头发梳得非常整齐,油光可鉴,煞是漂亮,一看便是富家少爷,但此刻却是骂骂咧咧的,口吐唾沫,高气扬。
8、猫脚上厚实的脂肪质肉垫,能大大减轻地面对猫体反冲的震动。
9、他们的要求还是过于高气扬,不切实际。
10、儿童节了,可以在地上打滚了,可以穿着开裆裤不用害羞了,可以随意挖鼻屎抠脚了,可以趁美眉帅哥不备牵他们的手了,嘿嘿,祝老小孩们六一快乐!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