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名)〈书〉通畅的大路。

名词

(1) (形声。从行,瞿声。行,本义是道路。本义:四通八达的道路)

(2) 同本义

衢,四达谓之衢。——《说文》

必于四面之衢。——《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何天之衢。——《易·大畜》

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三国志》裴松之注

填街盈衢。——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

街衢相经。——张衡《西京赋》

(3) 又如:大衢;长衢;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衢逵(道路);衢处(处于四通八达之地);衢国(地处要冲的国家)

(4) 树枝交错、分岔

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山海经》

(5) 引申指途径

上好羞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荀子》

(6) 泛指道路 。如:衢术;衢逵;衢路

(7) 分岔的道路

(8) 街道 。如:衢市(街市);衢宇(街道屋宇);衢陌;衢巷(街巷);衢弄(衢巷,街巷);衢灯(街灯);衢闾(街道里巷)

(9) 市 。如:衢关(关市);衢塞(市廛关塞);衢民(市民)

(10) 地名 。在浙江省西部。唐置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民国改衢县。今为衢州

形容词

(1) 歧,岔

行衢道者不至。——《荀子·劝学》

千乘衢处壤削太半。——《管子·国蓄》

(2) 又如:衢涂;衢道(歧路,岔路);衢路(歧路;岔道)

衢【申集下】【行部】 康熙筆画:24画,部外筆画:18画

《唐韻》其俱切《集韻》《韻會》權俱切,衢音劬。《玉篇》四達道也。《爾雅·釋宮》四達謂之衢。《易·大畜》何天之衢。《左傳·昭二年》尸諸周氏之衢。《註》衢,道也。《楚辭·天問》靡蓱九衢。《註》九交之道曰衢。

岐路也。《荀子·勸學篇》行衢道者不至。

天衢,星名。《晉書·天文志》中閒爲天衢,黃道之所經也。

檀衢,齊市名。《戰國策》有孤孤咺者,正議閔王斮之檀衢。

州名。《一統志》越西鄙姑蔑之地,唐置衢州。

姓。《通志·氏族略》衢氏,江陵人,見《姓苑》。

《類篇》俱遇切,音屨。行也。○按去聲衢字,《集韻》作忂。

《韻補》叶音求。《陳琳詩》春天潤九野,卉木渙油油。紅華紛皣皣,發秀曜中衢。

衢【卷二】【行部】

四達謂之衢。从行瞿聲。其俱切

说文解字注

(衢)四達謂之衢。釋宮文。釋名曰。四達曰衢。齊魯閒謂四齒杷爲欋。欋杷地則有四處。此道似之也。按中山經。宣山桑枝四衢。少室山木曰帝休。枝五衢。天問。靡萍九衢。淮南書。木大則根欋。皆謂䢒逪岐出。从行。瞿聲。其俱切。五部。

汉语字典
汉字字源
汉字方言

[①][qú]
[《廣韻》其俱切,平虞,羣。]
(1)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2)引申指途径。
(3)歧出,分岔。参见“衢道”。
(4)特指树枝交错互出。
(5)庇荫。
(6)指衢州,在今浙江省西部。
(7)姓。明代有衢通。见《万姓统谱》。

衢

◎ 粤语:keo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2 [台湾四县腔] ki1 [梅县腔] ki1 hi1 [客英字典] ki1 [宝安腔] ki1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