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一带地方的剧种——海城喇叭戏 独具特色的青海熬茶文化

更新时间:2023-10-03 15:57:11

  戏剧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在未被城市文化所侵蚀到农村还流传着中国古老的戏剧文化,而海城喇叭戏则是其中一种,它在辽宁省的海城十分火热的小剧种。那么,你想深入了解海城的戏剧文化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辽宁文化吧!

  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省海城一带的汉族地方小戏剧种。早期的民间艺人,因受条件的限制,仅头戴一顶圆毡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带以扮演戏中各种人物,因此又称“大布衫子”戏。由于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唢呐在当地俗名“喇叭”,故称“喇叭戏”。

独具一带地方的剧种——海城喇叭戏

  2008年,海城喇叭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海城喇叭戏起源于辽宁海域地区,至今约有300年历史。清初海城牛庄镇,号称牛埠,是东北最大的商贸港口。到了雍、乾年间,外省商号大量涌入,店伙大多由原地招来,他们带来的家乡小戏先后传入本地秧歌会中,在秧歌会中因为用海城方音演出,又统一用秧歌队的琐呐(俗称喇叭)伴奏,这一小剧种日渐壮大,形成了辽宁最早的地方民间剧种海城喇叭戏。

  海城喇叭戏源于当地秧歌。明代,海城地区秧歌已盛行,它的表演形式与内容相当丰富,广泛包罗了当地汉族民歌、小调、乐曲和舞蹈,为海城喇叭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据《海城县志》记载:海城牛庄在明代中叶已是“西连津沽、南接齐鲁,吴、楚、粤各省扬帆可至”的水旱通商大埠。清初,街道两旁“幌杆林立,招牌迭挂”,成为辽南经济重镇。

  随着商业的繁荣,当地戏曲活动亦极为兴盛,海城、牛庄几处戏台经常演戏,以至达到“士妇奔走而观之,自春徂秋无虚日”之盛况,使海城喇叭戏受到各方戏曲的熏陶与影响。至清嘉庆、道光年间,海城喇叭戏在剧目、声腔、表演诸方面具备了一定程式,成为颇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间小戏剧种。清光绪年间,高跷在海城地区盛行,海城喇叭戏与高跷同台演出,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海城喇叭戏以它情节的故事性,人物表演的形象性以及优美动听的音乐唱段,充实、丰富了高跷的演出内容,增加了高跷对人们的吸引力,而高跷的娱乐性、群众性、流动性,又增强了海城喇叭戏的影响,使海城喇叭戏在民间广为流传,延续至今,经久不衰。

  1985年,辽宁省文化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地方剧种以流行地区定名的通知》精神,定名为“海城喇叭戏”。

  发展

  建国后,海城喇叭戏的某些新编剧目,在舞台演出时,有专业人员进行舞美、化妆、灯光设计,运用影片、纱幕、穿幕、彩色灯光等诸种手段,虚实结合,突出剧情主题,使演出的表演情景交融,真实可信。但在跷上流动演出时,则与早年传统剧目演出的情形略同。

  唱腔风格

  海城喇叭戏,以当地汉族民歌为基础,吸取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高亢,节奏性强,适于载歌载舞。海城喇叭戏的角色分生、旦、丑三行,在此三行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海城喇叭戏的表演由于早期同秧歌,后与高跷结合,从而溶两种艺术为一体,其中“跷功”、“手绢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戏的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及质朴的乡土气息。

  角色

  海城喇叭戏的角色,大致为生、旦、丑三行。因其剧目大多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故在上述三行中,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艺人除必备唱、做、念、打四种表演功夫和口、手、眼、身、步五种基本技术方法外,尚须练就跷功和亮相两种基本功。

  民间喇叭戏艺人均善踩高跷,虽不要象高跷艺人那样在跷上扭、浪、逗、耍翻、腾、跌、匍等特技,但也需要练出走、跑、站、摆、扭等过硬本领,由于海城喇叭戏表演特征是动作的节奏性、舞蹈性极强,一举一动锣鼓节制,举手投足以打击乐相配合练就表现各种人物,各种姿态的亮相,实为海城喇叭戏表演的特殊功力。

  剧目

  海城喇叭戏的传统剧目,多为反映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三小戏”(即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的小戏),其中,部分的系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编成的。如(茨儿山)或《大茨儿山》、神州会(亦名《张山赶会》)、《摔镜架》(又名《王二姐思夫》)、《合钵》、《梁祝下山》、《双拐》等。

  另一部分由取材于元明传奇及其剧种,但又撷取其间与劳动人民生活有关的一折,如从“弋阳腔”(也叫义腔)目莲戏中的取其第十六折(王妈骂鸡)改编的(王婆骂鸡);从明代传来“钵中莲”里采其“补缸”一折,发展为(锯大缸)(亦名“白草山”);从山西梆子《牧羊记》中取其《杏花春》一折,整理为《小放牛》,剧情具有情节简单、词语朴实、通俗易懂的特点,雅俗共赏,为当地人所喜闻乐见。

  经专家在海城地区挖掘,整理、改编《王婆骂鸡》、《打枣》、《梁赛金擀面》等海城喇叭戏传统剧目22部,创作新编剧目《夸庄稼》、《会亲家》、《偷驴》等24部。《王婆骂鸡》、《夸媳妇》等戏在省、市文艺刊物发表,并在省、市、县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梁祝下山》被选入《中国民歌选》。着名艺人有海城耿庄镇艺人高德震等。

独具特色的青海熬茶文化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边区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脚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这里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熬茶,是青海人冬天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因为熬茶里加入了诸多物品,这种茶就再不像单独的茶水一样清爽了,熬茶的本身就带着一股油味。但是,熬茶又可以解油腻、油脂,是很好的止腻之物,所以它又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熬茶的配料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回族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等。

  独特的茶具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真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尊古泡制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据茶叶专家考证,炒青绿茶的制法到了宋朝后期才崭露头角,民间这时也开始用散茶代替饼茶,用冲泡的饮法代替煎煮的饮法。

  清茶与奶茶

  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腻。

  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腻、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展开阅读
测手机号龙年运势

《手机号吉凶》 为什么运气总是不够好?每天使用的手机号码,对你的运势影响太大了。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