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9 2018年 9 2014年 10
2013年 8 2007年 9 2006年 10
1995年 10 1987年 10 1982年 8
明朝 7 元朝 7 宋朝 8
北宋 6

起源

吴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姚姓。

吴姓源流发展

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5个起源。

源于姜姓

吴姓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源于姬姓泰伯

吴姓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源于吴回

吴姓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

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源于姚姓

吴姓第四个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吴姓郡望首推延陵县,此外还有、濮阳郡、陈留郡、渤海郡、吴兴郡、汝南郡、武昌郡等。

总堂号:延陵堂

分堂号

著存堂

至德堂 源远堂 思敬堂 怡德堂 有秩堂

崇礼堂 让德堂 思让堂 均安堂 履成堂

德让堂 源德堂 树德堂 仁泽堂 世享堂

世笃堂 世让堂 永思堂 永怀堂 至德祠

孝言堂 孝敬堂 吴诒堂 奉先堂 尚德堂

怡清堂 治平堂 承先堂 思源堂 泉源堂

振宜堂 伦叙堂 纯修堂 报本堂 敬思堂

敦叙堂 敦伦堂 道生堂 渤海堂 瑞本堂

饴远堂 雍睦堂 义顺堂 源一堂 经远堂

德礼堂 澄澜堂 笃叙堂 泽远堂 济美堂

怀仁堂 宝诰堂 继述堂 观止堂 观乐堂

三让堂 敦厚堂 世德堂 自求堂 金陵堂

徐伦堂 敦行堂 槐庆堂 聚庆堂 识春堂

馆藏堂号

源远堂 思敬堂 崇礼堂 树德堂 世德堂

报本堂 敦伦堂 著存堂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黎、苗、京、水、怒、白、土家、布依、布朗、纳西、锡伯、赫哲、仫佬、裕固、鄂伦春、达斡尔、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山海经》注云:“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吴权当为吴姓之始。

2、又据《史记·索隐》注云:“舜后封虞,虞音近吴,故舜后亦有吴氏。”此当系出妫姓。

3、又据《帝王世纪》注云:“少康时吴质与羿期射。”是夏代少康时亦有吴姓。

4、郑樵注云:“(吴),今苏州城是也。太伯与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携而奔荆蛮,太伯号句吾。旧曰:‘句吾,地名。’然吴有勾吾、越曰勾践,皆是名号,非地名。子孙以国为氏。”此则系出姬姓。

5、由元代蒙古人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巴图特穆尔曰吴允诚;子额特特穆尔曰吴克思;玛噜曰吴成;谔勒哲特穆尔曰吴良;布敦衮曰吴守义;济兰曰吴克诚;多罗干曰吴存敬;玛鲁曰吴管。”

6、清代高丽族亦有吴姓,散处易州、海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7、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吴扎拉氏(按:亦作“兀扎拉”)、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乌苏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吴”。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8、锡伯族之吴氏,为其吴扎拉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9、赫哲族之“吴”氏,则出自吴丁克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10、鄂伦春族之吴氏,则出自吴卡尔康(一作“吴恰它堪”)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的汉姓“吴”而得;

11、达斡尔族之吴姓亦为本族姓氏所改。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吴”而为单姓;其二,或为爱协金氏,坤奇氏所改。此二氏皆系出敖拉哈拉,遂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吴”而为单姓。

12、蒙古族之吴姓,或以乌梁海氏所改。“乌梁海”,本部落名,以部为氏。后或取其首音,谐以同音之汉字“吴”而为单姓。

13、白族之吴姓,源于古代氏族图腾崇拜。白族语“乌”,汉意为“鱼”,以鱼为图腾的氏族,即以为姓。或取“乌”音,谐以汉字吴、乌而为姓。

14、裕固族之吴氏,则为巴依亚提氏所改。

15、柯尔克孜族之吴氏,世居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为其部落名称所改。注(8)——(15)见《中国人的姓名》。战国时有吴起,军事家;秦末有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唐代有吴元济;明代有吴承恩,著《西游记》;清代有吴敬梓,著《儒林外史》。(按:《中国姓氏大全》注作“明代有吴敬梓”,误。)

二、

吴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在地区分布上,华东各省吴姓占省人口比例较高,均在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

吴姓起源:

1、相传古帝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见《三海经》。此为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吴姓。

2、相传帝舜之后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0里,一名吴城),虞音近吴,故舜后有吴氏,见《史记索隐》。

3、相传夏王少康时已有吴氏。吴贺与羿期射,见《帝王世纪》。

4、周武王封周太王子仲雍之曾孙周章为吴子,又别封周章之弟虞仲于虞,皆为周时诸侯。至周章十四世孙寿梦,吴始称王,寿梦子季札避国,子孙居齐鲁之间,以国为氏,故吴姓起自季札。

5、西夏人姓。

6、金时女真人姓古里甲氏、吾古论氏,汉姓均为吴。

7、明时赐元人巴图特穆尔、额特特穆尔、玛噜、谔勒哲特穆尔、布敦衮、济兰、多罗于、玛鲁等均姓吴。今蒙古族姓。

8、清满州人姓,世居沈阳、铁岭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均有改姓吴者。

9、清高丽人姓,世居易州、海州等地。今朝鲜族姓。

10、明清时云南临安府左能寨长官司(故治在今云南红河西南)土副长官吴氏,为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1、清时贵州都均府土司有吴姓,得姓于明洪武年。

12、驻防新疆锡伯族吴扎拉氏,汉姓为吴。

13、裕固族巴依亚提氏,汉姓为吴

吴姓名人:

吴起,战国时卫人,魏文侯时将军,拜西河守。后奔楚,相楚悼王,南平百越,北郤三晋,西伐秦。

郡望:延陵、渤海、濮阳。

其他:

日本战领台湾时,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高尾者,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改用汉姓吴。

历史名人

吴姓古代名人

吴起战国(前440年-前381年),战国时军事家。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人。

吴广秦末,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吴芮秦汉(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

吴汉东汉,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吴道子唐朝,唐代阳翟人,画史尊称“画圣”。

吴权五代(898年-944年),南汉静海军节度使之婿,公元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翌年吴权从爱州出兵击杀矫公羡。939年,败南汉军于白藤江,称王,建都古螺,从而造就越南脱离中国统治,被后世视为古代越南独立建国的重要人物。后晋开运元年,吴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在位共七年。

吴夲北宋(979-1036),北宋泉州同安人,被民间尊为“神医”。

吴时来明朝(1527—1590),男,字惟修,号悟斋,浙江仙居县白塔镇厚仁上街村人。嘉靖二十八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不第。归来后至离家二十里的景星岩古刹,面壁苦读,三年不下山。三十二年中进士,任松江府推官。万历十二年,任湖广按察副使,旋升任刑、吏二部侍郎。十五年,官至左都御。

吴勉元末明初(1334-1385),侗族,元末明初五开洞人。吴勉起义首领。

吴承恩明朝(约1500-1582),明代淮安人,小说家。被认为是《西游记》作者。

吴有性明末清初(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吴振明朝(今上海松江),一作元振,号竹屿、雪鸿。华亭人。明朝画家

吴三桂明末清初(1612-1678),明末清初辽东人,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吴襄子,孙吴世璠。

吴敬梓清朝,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朝,清代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朝,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清代,政治家、科学家。著有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泰伯(?-?),一作太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為陕西岐山周原人。因為太王第三子季歷的儿子昌有「圣瑞」,所以太王希望以季歷為继承人,然后传位给昌。於是作為季歷的兄弟泰伯与仲雍不忍发生王位争夺而同避居今无锡东南六十里之梅里,纹身断髮,以示不可用。其后代建立了春秋时期著名的吴国。

吴懿三国(?-237年),蜀汉政权的将领。穆皇后吴氏,吴懿的妹妹,原先吴懿事刘璋的时候,她给刘璋做了儿媳。后来刘备打入成都,便把她拿来做了自己的老婆,刘备称帝后,吴氏被册封為皇后。孙破虏吴夫人,江东孙氏政权的开创者孙坚的元配妻子,三国之一吴国的奠基者孙策和建国者孙权的亲生母亲。

吴质三国(177年-230年),字季重,三国魏济阴(今山东省定陶县)人。汉末三国时曹魏官员,官至振威将军。

吴凑唐朝(730年-800年),濮州濮阳县人,唐朝外戚,官至京兆尹,封濮阳郡公。

吴道玄唐代(约685年-758年),著名画家。被后人奉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為「吴带当风」。

吴充北宋(1021年-1080年),字冲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景祐五年戊寅科进士,北宋大臣,官至宰相。

吴玠南宋(1093年-1139年7月18日),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名将,追谥涪王。

吴璘南宋(1102年-1167年6月16日),字唐卿,吴玠之弟,南宋名将。德顺军陇干县(甘肃省静宁县)人,绍兴三十二年,封新安郡王。

吴良明初(1323年-1381年),初名国兴,赐名良,安徽定远人,明初军事将领,封淮阴侯,开国功臣。

吴祯明朝(1328年-1379年),初名国宝,朱元璋赐名祯,安徽定远人,江国襄烈公吴良弟,明朝初年军事将领,封靖海侯。

吴百朋明朝(1519年-1578年),字维锡,号尧山,今浙江省义乌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曾任刑部尚书。

吴兑明朝(1525年-1596年),字君泽,号环洲,浙江山阴(今属绍兴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曾任兵部尚书,应天巡抚等职。

吴兴祚清朝,字伯成,号留村,浙江山阴县人。清朝政治人物,曾任两广总督。

吴姓近代名人

吴昌硕晚清民国(1844.8.1—1927.11.29),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

吴佩孚民国初年,最具实力的北洋军阀之一。

吴廷琰南越第一任总统、文人独裁者。

郡望

吴姓郡望首推延陵县,此外还有、濮阳郡、陈留郡、渤海郡、吴兴郡、汝南郡、武昌郡等。

总堂号:延陵堂

分堂号

著存堂

至德堂 源远堂 思敬堂 怡德堂 有秩堂

崇礼堂 让德堂 思让堂 均安堂 履成堂

德让堂 源德堂 树德堂 仁泽堂 世享堂

世笃堂 世让堂 永思堂 永怀堂 至德祠

孝言堂 孝敬堂 吴诒堂 奉先堂 尚德堂

怡清堂 治平堂 承先堂 思源堂 泉源堂

振宜堂 伦叙堂 纯修堂 报本堂 敬思堂

敦叙堂 敦伦堂 道生堂 渤海堂 瑞本堂

饴远堂 雍睦堂 义顺堂 源一堂 经远堂

德礼堂 澄澜堂 笃叙堂 泽远堂 济美堂

怀仁堂 宝诰堂 继述堂 观止堂 观乐堂

三让堂 敦厚堂 世德堂 自求堂 金陵堂

徐伦堂 敦行堂 槐庆堂 聚庆堂 识春堂

馆藏堂号

源远堂 思敬堂 崇礼堂 树德堂 世德堂

报本堂 敦伦堂 著存堂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黎、苗、京、水、怒、白、土家、布依、布朗、纳西、锡伯、赫哲、仫佬、裕固、鄂伦春、达斡尔、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山海经》注云:“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吴权当为吴姓之始。

2、又据《史记·索隐》注云:“舜后封虞,虞音近吴,故舜后亦有吴氏。”此当系出妫姓。

3、又据《帝王世纪》注云:“少康时吴质与羿期射。”是夏代少康时亦有吴姓。

4、郑樵注云:“(吴),今苏州城是也。太伯与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携而奔荆蛮,太伯号句吾。旧曰:‘句吾,地名。’然吴有勾吾、越曰勾践,皆是名号,非地名。子孙以国为氏。”此则系出姬姓。

5、由元代蒙古人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巴图特穆尔曰吴允诚;子额特特穆尔曰吴克思;玛噜曰吴成;谔勒哲特穆尔曰吴良;布敦衮曰吴守义;济兰曰吴克诚;多罗干曰吴存敬;玛鲁曰吴管。”

6、清代高丽族亦有吴姓,散处易州、海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7、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吴扎拉氏(按:亦作“兀扎拉”)、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乌苏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吴”。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8、锡伯族之吴氏,为其吴扎拉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9、赫哲族之“吴”氏,则出自吴丁克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10、鄂伦春族之吴氏,则出自吴卡尔康(一作“吴恰它堪”)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的汉姓“吴”而得;

11、达斡尔族之吴姓亦为本族姓氏所改。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吴”而为单姓;其二,或为爱协金氏,坤奇氏所改。此二氏皆系出敖拉哈拉,遂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吴”而为单姓。

12、蒙古族之吴姓,或以乌梁海氏所改。“乌梁海”,本部落名,以部为氏。后或取其首音,谐以同音之汉字“吴”而为单姓。

13、白族之吴姓,源于古代氏族图腾崇拜。白族语“乌”,汉意为“鱼”,以鱼为图腾的氏族,即以为姓。或取“乌”音,谐以汉字吴、乌而为姓。

14、裕固族之吴氏,则为巴依亚提氏所改。

15、柯尔克孜族之吴氏,世居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为其部落名称所改。注(8)——(15)见《中国人的姓名》。战国时有吴起,军事家;秦末有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唐代有吴元济;明代有吴承恩,著《西游记》;清代有吴敬梓,著《儒林外史》。(按:《中国姓氏大全》注作“明代有吴敬梓”,误。)

二、

吴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在地区分布上,华东各省吴姓占省人口比例较高,均在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

吴姓起源:

1、相传古帝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见《三海经》。此为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吴姓。

2、相传帝舜之后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0里,一名吴城),虞音近吴,故舜后有吴氏,见《史记索隐》。

3、相传夏王少康时已有吴氏。吴贺与羿期射,见《帝王世纪》。

4、周武王封周太王子仲雍之曾孙周章为吴子,又别封周章之弟虞仲于虞,皆为周时诸侯。至周章十四世孙寿梦,吴始称王,寿梦子季札避国,子孙居齐鲁之间,以国为氏,故吴姓起自季札。

5、西夏人姓。

6、金时女真人姓古里甲氏、吾古论氏,汉姓均为吴。

7、明时赐元人巴图特穆尔、额特特穆尔、玛噜、谔勒哲特穆尔、布敦衮、济兰、多罗于、玛鲁等均姓吴。今蒙古族姓。

8、清满州人姓,世居沈阳、铁岭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均有改姓吴者。

9、清高丽人姓,世居易州、海州等地。今朝鲜族姓。

10、明清时云南临安府左能寨长官司(故治在今云南红河西南)土副长官吴氏,为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1、清时贵州都均府土司有吴姓,得姓于明洪武年。

12、驻防新疆锡伯族吴扎拉氏,汉姓为吴。

13、裕固族巴依亚提氏,汉姓为吴

吴姓名人:

吴起,战国时卫人,魏文侯时将军,拜西河守。后奔楚,相楚悼王,南平百越,北郤三晋,西伐秦。

郡望:延陵、渤海、濮阳。

其他:

日本战领台湾时,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高尾者,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改用汉姓吴。

姓氏源流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黎、苗、京、水、怒、白、土家、布依、布朗、纳西、锡伯、赫哲、仫佬、裕固、鄂伦春、达斡尔、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山海经》注云:“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吴权当为吴姓之始。

2、又据《史记·索隐》注云:“舜后封虞,虞音近吴,故舜后亦有吴氏。”此当系出妫姓。

3、又据《帝王世纪》注云:“少康时吴质与羿期射。”是夏代少康时亦有吴姓。

4、郑樵注云:“(吴),今苏州城是也。太伯与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携而奔荆蛮,太伯号句吾。旧曰:‘句吾,地名。’然吴有勾吾、越曰勾践,皆是名号,非地名。子孙以国为氏。”此则系出姬姓。

5、由元代蒙古人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巴图特穆尔曰吴允诚;子额特特穆尔曰吴克思;玛噜曰吴成;谔勒哲特穆尔曰吴良;布敦衮曰吴守义;济兰曰吴克诚;多罗干曰吴存敬;玛鲁曰吴管。”

6、清代高丽族亦有吴姓,散处易州、海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7、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吴扎拉氏(按:亦作“兀扎拉”)、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乌苏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吴”。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8、锡伯族之吴氏,为其吴扎拉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9、赫哲族之“吴”氏,则出自吴丁克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10、鄂伦春族之吴氏,则出自吴卡尔康(一作“吴恰它堪”)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的汉姓“吴”而得;

11、达斡尔族之吴姓亦为本族姓氏所改。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吴”而为单姓;其二,或为爱协金氏,坤奇氏所改。此二氏皆系出敖拉哈拉,遂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吴”而为单姓。

12、蒙古族之吴姓,或以乌梁海氏所改。“乌梁海”,本部落名,以部为氏。后或取其首音,谐以同音之汉字“吴”而为单姓。

13、白族之吴姓,源于古代氏族图腾崇拜。白族语“乌”,汉意为“鱼”,以鱼为图腾的氏族,即以为姓。或取“乌”音,谐以汉字吴、乌而为姓。

14、裕固族之吴氏,则为巴依亚提氏所改。

15、柯尔克孜族之吴氏,世居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为其部落名称所改。注(8)——(15)见《中国人的姓名》。战国时有吴起,军事家;秦末有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唐代有吴元济;明代有吴承恩,著《西游记》;清代有吴敬梓,著《儒林外史》。(按:《中国姓氏大全》注作“明代有吴敬梓”,误。)

二、

吴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在地区分布上,华东各省吴姓占省人口比例较高,均在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

吴姓起源:

1、相传古帝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见《三海经》。此为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吴姓。

2、相传帝舜之后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0里,一名吴城),虞音近吴,故舜后有吴氏,见《史记索隐》。

3、相传夏王少康时已有吴氏。吴贺与羿期射,见《帝王世纪》。

4、周武王封周太王子仲雍之曾孙周章为吴子,又别封周章之弟虞仲于虞,皆为周时诸侯。至周章十四世孙寿梦,吴始称王,寿梦子季札避国,子孙居齐鲁之间,以国为氏,故吴姓起自季札。

5、西夏人姓。

6、金时女真人姓古里甲氏、吾古论氏,汉姓均为吴。

7、明时赐元人巴图特穆尔、额特特穆尔、玛噜、谔勒哲特穆尔、布敦衮、济兰、多罗于、玛鲁等均姓吴。今蒙古族姓。

8、清满州人姓,世居沈阳、铁岭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均有改姓吴者。

9、清高丽人姓,世居易州、海州等地。今朝鲜族姓。

10、明清时云南临安府左能寨长官司(故治在今云南红河西南)土副长官吴氏,为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1、清时贵州都均府土司有吴姓,得姓于明洪武年。

12、驻防新疆锡伯族吴扎拉氏,汉姓为吴。

13、裕固族巴依亚提氏,汉姓为吴

吴姓名人:

吴起,战国时卫人,魏文侯时将军,拜西河守。后奔楚,相楚悼王,南平百越,北郤三晋,西伐秦。

郡望:延陵、渤海、濮阳。

其他:

日本战领台湾时,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高尾者,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改用汉姓吴。

堂号

总堂号:延陵堂

分堂号

著存堂

至德堂 源远堂 思敬堂 怡德堂 有秩堂

崇礼堂 让德堂 思让堂 均安堂 履成堂

德让堂 源德堂 树德堂 仁泽堂 世享堂

世笃堂 世让堂 永思堂 永怀堂 至德祠

孝言堂 孝敬堂 吴诒堂 奉先堂 尚德堂

怡清堂 治平堂 承先堂 思源堂 泉源堂

振宜堂 伦叙堂 纯修堂 报本堂 敬思堂

敦叙堂 敦伦堂 道生堂 渤海堂 瑞本堂

饴远堂 雍睦堂 义顺堂 源一堂 经远堂

德礼堂 澄澜堂 笃叙堂 泽远堂 济美堂

怀仁堂 宝诰堂 继述堂 观止堂 观乐堂

三让堂 敦厚堂 世德堂 自求堂 金陵堂

徐伦堂 敦行堂 槐庆堂 聚庆堂 识春堂

馆藏堂号

源远堂 思敬堂 崇礼堂 树德堂 世德堂

报本堂 敦伦堂 著存堂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黎、苗、京、水、怒、白、土家、布依、布朗、纳西、锡伯、赫哲、仫佬、裕固、鄂伦春、达斡尔、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山海经》注云:“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吴权当为吴姓之始。

2、又据《史记·索隐》注云:“舜后封虞,虞音近吴,故舜后亦有吴氏。”此当系出妫姓。

3、又据《帝王世纪》注云:“少康时吴质与羿期射。”是夏代少康时亦有吴姓。

4、郑樵注云:“(吴),今苏州城是也。太伯与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携而奔荆蛮,太伯号句吾。旧曰:‘句吾,地名。’然吴有勾吾、越曰勾践,皆是名号,非地名。子孙以国为氏。”此则系出姬姓。

5、由元代蒙古人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巴图特穆尔曰吴允诚;子额特特穆尔曰吴克思;玛噜曰吴成;谔勒哲特穆尔曰吴良;布敦衮曰吴守义;济兰曰吴克诚;多罗干曰吴存敬;玛鲁曰吴管。”

6、清代高丽族亦有吴姓,散处易州、海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7、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吴扎拉氏(按:亦作“兀扎拉”)、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乌苏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吴”。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8、锡伯族之吴氏,为其吴扎拉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9、赫哲族之“吴”氏,则出自吴丁克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10、鄂伦春族之吴氏,则出自吴卡尔康(一作“吴恰它堪”)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的汉姓“吴”而得;

11、达斡尔族之吴姓亦为本族姓氏所改。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吴”而为单姓;其二,或为爱协金氏,坤奇氏所改。此二氏皆系出敖拉哈拉,遂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吴”而为单姓。

12、蒙古族之吴姓,或以乌梁海氏所改。“乌梁海”,本部落名,以部为氏。后或取其首音,谐以同音之汉字“吴”而为单姓。

13、白族之吴姓,源于古代氏族图腾崇拜。白族语“乌”,汉意为“鱼”,以鱼为图腾的氏族,即以为姓。或取“乌”音,谐以汉字吴、乌而为姓。

14、裕固族之吴氏,则为巴依亚提氏所改。

15、柯尔克孜族之吴氏,世居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为其部落名称所改。注(8)——(15)见《中国人的姓名》。战国时有吴起,军事家;秦末有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唐代有吴元济;明代有吴承恩,著《西游记》;清代有吴敬梓,著《儒林外史》。(按:《中国姓氏大全》注作“明代有吴敬梓”,误。)

二、

吴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在地区分布上,华东各省吴姓占省人口比例较高,均在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

吴姓起源:

1、相传古帝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见《三海经》。此为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吴姓。

2、相传帝舜之后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0里,一名吴城),虞音近吴,故舜后有吴氏,见《史记索隐》。

3、相传夏王少康时已有吴氏。吴贺与羿期射,见《帝王世纪》。

4、周武王封周太王子仲雍之曾孙周章为吴子,又别封周章之弟虞仲于虞,皆为周时诸侯。至周章十四世孙寿梦,吴始称王,寿梦子季札避国,子孙居齐鲁之间,以国为氏,故吴姓起自季札。

5、西夏人姓。

6、金时女真人姓古里甲氏、吾古论氏,汉姓均为吴。

7、明时赐元人巴图特穆尔、额特特穆尔、玛噜、谔勒哲特穆尔、布敦衮、济兰、多罗于、玛鲁等均姓吴。今蒙古族姓。

8、清满州人姓,世居沈阳、铁岭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均有改姓吴者。

9、清高丽人姓,世居易州、海州等地。今朝鲜族姓。

10、明清时云南临安府左能寨长官司(故治在今云南红河西南)土副长官吴氏,为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1、清时贵州都均府土司有吴姓,得姓于明洪武年。

12、驻防新疆锡伯族吴扎拉氏,汉姓为吴。

13、裕固族巴依亚提氏,汉姓为吴

吴姓名人:

吴起,战国时卫人,魏文侯时将军,拜西河守。后奔楚,相楚悼王,南平百越,北郤三晋,西伐秦。

郡望:延陵、渤海、濮阳。

其他:

日本战领台湾时,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高尾者,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改用汉姓吴。

吴姓男孩取名

吴洪迅吴关言吴信墨吴盛迅吴伟恒吴礼荣吴杰凯吴航泽吴培踊吴良颖吴嘉锋吴晓柱吴远辉吴富仁吴博兴吴振烨吴震奎吴俊凡吴伊维吴博瑞吴巍程吴奇梁吴邦园吴溪赫吴东艺吴乐明吴弘庆吴浙蓄吴杰公吴瑞运

吴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吴品俊:品:品字起名寓意男孩有品质、品德、才华出众,如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引人注目。 俊:俊字男孩名,寓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程似锦。

吴培祺:培:培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为深厚、稳健、有担当,如大地般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祺:祺字男孩名,寓意吉祥如意,未来前程似锦。

吴姓女孩取名

吴傲秋吴艺梦吴圣奇吴芝文吴茵琳吴九奚吴音苓吴洁婉吴如雨吴慕蕊吴雅茜吴佳舜吴佳梅吴琬云吴依奕吴如玉吴娅兰吴欣歆吴春惠吴傲欣吴雨芹吴美荷吴青书吴艾茜吴山晁吴菲瑶吴若枫吴佩秀吴香华吴怡娜

吴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吴芝晴:芝:芝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仙芝玉叶,清雅秀美,健康幸福。 晴:晴字女孩起名,寓意明媚开朗,阳光向上,生活美好。

吴一红:一:一字女孩名字,寓意独特简约,如珍珠落入碧波中,蕴含温润典雅之气。 红:红字女孩名字,寓意如火如荼,热情奔放,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起名神器测名神器

更懂年轻父母的起名助手,一次获取100个甄选好名字。

姓吴的诗人

吴承恩:(1500—1582)明小说家。山阳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科举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任浙江长兴县丞。耻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归,专意著述。自幼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善谐谑,晚年作《西游记》,叙述唐高僧玄奘取经故事。另有《射阳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吴均: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吴伟业: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吴隐之: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生当东晋后期。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

吴文英: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吴起: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嘉纪:吴嘉纪(1618年-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江苏东台人(清代属于扬州府泰州)。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共收入诗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吴嘉纪诗笺校》本。

吴融: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吴可:建康人,字思道。原名默。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尝以诗谒苏轼、刘安世,得二人称勉。为蔡绦所用,又出入梁师成之门。累官至团练使。宣和末避战乱辞官,责授武节大夫致仕。有诗名,兼长于词。主张学诗当以杜甫为体,以苏轼、黄庭坚为用。有《藏海居士集》、《藏海诗话》。

吴信辰:吴信辰(1721—1797),名镇,甘肃临洮人。1769年考中举人,做过陕西耀州学正,升为韩城教谕,1773年任山东陵县知县,尔后调任湖南沅州知府,可是只干了一年,就因为下属一个县发生“讳盗”事件,被劾罢官。写作了数千首诗,43首词。著有《松厓对联》。

吴潜: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吴师道: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吴佩孚: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吴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讲求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述传世。

吴惟信: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吴筠:吴筠 (?一778年),唐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字贞节。一作正节。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承冯齐整而受正一之法。与当时文士李白等交往甚密。玄宗多次征召,应对皆名教世务,并以微言讽帝,深蒙赏赐。后被高力士谗言所伤,固辞还山。东游至会稽,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剡中。弟子私谥“宗元先生”。

吴藻:吴藻(1799~1862),女,清代著名女曲作家、词人,字苹香,自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祖籍安徽黟县。幼而好学,长则肆力于词,又精绘事,自绘饮酒读骚图,又题饮酒读骚图曲。著有《花帘词》一卷、《香南雪北词》一卷、《饮酒读骚图曲》(又名《乔影》)、《花帘书屋诗》等。

吴锡畴:(1215—1276)徽州休宁人,字元伦,一作元范,号兰皋。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

吴某:吴某又称吴则礼,宋代词人。著有 《多丽 》《南乡》《失调名》《 渔家傲》 等作品。

吴涛:吴涛,生卒年不详,字德邵,崇仁(今属江西)人。是宋高宗绍兴年间著名隐士环溪先生吴沆的大哥。下选 的《绝句》便是吴沆的《环溪诗话》存录的。全宋诗收入其诗四首:《绝句》,《山居》,《在杭日作》,《仲春》。其中以《绝句》广为流传。

吴澄: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 [1-2]  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曾著《列子解》,今已佚。

吴振:吴振,宁宗嘉泰元年(一二○一)知台州临海县。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一一。

吴璋:唐末至五代初年人。仕吴越。哀帝天祐四年(907)自都监使除温州制置使。事迹见《吴越备史》卷二。《南雁荡山志》卷七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吴山:歙州休宁人,字镇国,号麟坡。官宣州通判。工诗词。

吴镇: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擅画山水、墨竹。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水墨苍莽,淋漓雄厚。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精书法,工诗文。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

吴则礼:吴则礼 公元?年至一1121年字子副,富川(一作永兴,今湖北阳新)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以父荫入仕。会为军器监主簿,因事谪荆州。官至直秘阁,知虢州。工诗,与唐庚、曾纡、陈道诸名士唱和。晚年居豫章,自号北湖居士。则礼著有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书录解题》并傅于代。

吴儆:吴儆(jǐng)(1125~1183)字益恭,原名备,字恭父,休宁(今属安徽)人。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吴说:钱塘人,字傅朋,号练塘。吴师礼子。高宗绍兴中尝知信州。工书,尤善杂书游丝书,所题扁额碑铭,均极佳,时人甚重其字,高宗亦极称赞之。

吴武陵:吴武陵(?—835) 初名侃,信州人,一说贵溪人,一说上饶人。系吴面力之子。唐元和二年(807)举进士,拜翰林学士。吴元济叛,武陵遗诗晓之,元济不悟。裴度东讨,韩愈为司马,武陵数因愈献计,决贼必亡。太和初,为太学博士。后出为韶州刺史。以赃贬潘州司户参军,卒。武陵著有书一卷,《新唐书志》诗一卷,《全唐诗》并传于世。

吴公: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人贾谊,帝召以为博士。其事见于《史记》和《汉书》贾谊传,吴公与李斯同邑,说明他也是上蔡人,并曾学事李斯,当过李斯的学生。明代李本固《汝南遗事》:“汉河南守吴公墓在邵店东北隅。重兴寺,明嘉靖间土人创立。后佛殿掘得墓砖甚多,次获一碣,上有汉吴公墓字。”邵店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南部,为宋代上蔡三镇之一。宋王存《元丰九域志》“上蔡,州北五十五里,二乡,东岸、苽陂(即今华陂)、邵店三镇。吴公葬于此,其或为邵店人。

吴迈远:吴迈远(?-474)南朝宋诗人。曾被宋明帝刘召见,但未获赏识。宋末,桂阳王刘休范背叛朝廷。他曾为休范起草檄文,宋元徽二年。坐桂阳之乱诛死。代表作品有《长相思》、《长别离》等。所做乐府诗作男女赠答之辞,往往辞巧意新,宛转华丽。诗风质朴。吴迈远是南朝宋诗人,属于元嘉体到永明体过渡时期的作家。刘宋一代,虽然未能形成像后来齐、梁时代那样大规模的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但向后者过渡的痕迹已较为明显。宋武帝刘裕就经常诏命并亲自主持文士宴集赋诗,《宋书》及《南史》多有记载。

吴翌凤:吴翌凤(1742~1819)清著名藏书家。字伊仲,号枚庵、一作眉庵,别号古欢堂主人,初名凤鸣,祖籍安徽休宁,侨居吴郡槐树街(今苏州),藏书家吴铨后裔。所著《逊志堂杂抄》10卷,系其读史笔记,内容多方涉及历代藏书、刻书史实,足资研究藏书史参考。另著有《怀旧集》20卷、《卯须集》20卷、《吴梅村诗集笺注》20卷、《与稽斋丛稿》31卷、《东窗丛录》5卷等。辑有《国朝文征》40卷。

吴渊:吴渊(1190—1257年)字道父,号退庵。吴柔胜第三子,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约生于宋光宗绍熙初,卒于理宗宝祐五年,年约六十八岁左右。嘉定七年中进士,调建德主簿。丞相史弥远在馆中留他,将授以开化尉,他谢道:“甫得一官,何敢躁进。”弥远就不再强他。累官兵部尚书,进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使、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予祠。又力战有功。拜参知政事,未几,卒。渊著有《退庵集》、《退庵词》奏议及易解,《宋史本传》传于世。

吴浩:徽州休宁人,字义夫,号直轩。吴锡畴子。隐居不仕。有《直轩大学义》。

吴绍:吴绍,永丰(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事见明嘉靖《永丰县志》卷一。

吴栋:吴栋,平江(今属湖南)人(清同治《平江县志》卷五四)。

吴宗慈:吴宗慈(1879~1951),字蔼林,号哀灵子,江西南丰人,现代著名历史学、方志学家。

吴仁璧:约公元九o五年前后在世]字廷宝,吴人。(全唐诗注云:或云关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佑中前后在世。工诗。大顺二年,(公元八九一年)登进士第。钱铰据浙江,累辟不肯就。铰恕,沉之于江。仁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吴子实:吴子实,号砚山(影印《诗渊》册二页一四八七)。

吴从善:吴从善,字彦泽,自号无著居士,江阴(今属江苏)人。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事见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四。今录诗二首。

吴泳:吴泳(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字叔永,潼川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吴育:(1004—1058)建州浦城人,字春卿。吴待问子。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知临安、诸暨等县。景祐元年举贤良方正,迁通判苏州。还知太常礼院,奏定《太常新礼庆历祀仪》。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遇事敢言。出知数州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累进资政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官终知河南府。卒谥正肃。

吴势卿:吴势卿,字安道,号雨岩(《全宋词》册四),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进士。宝祐中知处州。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淮东总领。三年,由浙西转运副使任致仕。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二有传。今录诗十九首。

吴师孟:(1021—1110)成都人,字醇翁。第进士。累迁凤州别驾。王安石当国,擢为梓州路提举常平。上疏力言新法不便,宁愿罢归故官。后知蜀州,又论茶法害民,遂谢事去。

吴淑姬:吴淑姬,约公元一一八五年前后在世失其本名,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说详拙作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淑姬工词。有《阳春白雪词》五卷,《花庵词选》黄升以为佳处不减李易安。

吴雅:吴雅,楫子。蔡元定门人(《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二)。

吴文若: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人:吴人(1923~1948),原名朝觐,又名小安,出生于诸暨东山吴村。

吴光:吴光,字德强,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沆二兄。生平不详。事见《环溪诗话》卷下。今录诗二首。

吴居厚:(1038—1114)洪州人,初名居实,字敦老。仁宗嘉祐八年进士。神宗熙宁、元丰间,历武安节度推官、提举河北常平、京都转运副使,擢京都转运使。奉行新法,工于算计,收盐铁羡息钱数百万;于莱芜、利国两监铸钱,岁得十万缗;又请铸大铁钱二十万贯佐陕西军需,累受褒奖。哲宗元祐初被劾以苛刻聚敛,贬成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起为江淮荆浙发运使,进户部尚书,知开封府。徽宗朝累官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事。出知洪州卒。

吴虎:吴 虎,1963年12月出生。工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吴益:吴益,字叔谦,宪圣皇后弟也。建炎末,以恩补官,累迁干办御辇院、带御器械。帝与后皆喜翰墨,故益、盖兄弟师法,亦有书名。后受册推恩,益加成州团练使。孝宗嗣位,进少傅,又进太师,封太宁郡王。乾道七年,卒,年四十八,谥庄简,追封卫王。

吴钢:吴钢(一作纲)(一一八四~?),高宗吴后侄孙。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童子试,时年九岁。宁宗嘉泰初通判临安府(《咸淳临安志》卷五○)。嘉定八年(一二一五)通判建康府。九年,除太社令(《景定建康志》卷二四)。事见《两朝纲目备要》卷二。今录诗三首。

吴伯凯:吴伯凯,字虞宾,龙泉(今属浙江)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一六)。今录诗二首。

吴耕: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静婉:昙道人,字静婉,金坛吴氏女,苏州木渎人。女真祠女冠。

吴沆:(1116—1172)抚州崇仁人,字德远,号无莫居士。博学通经史。高宗绍兴十六年与弟吴澥各献所著书于朝,以误抵庙讳罢归。隐居环溪,人称环溪先生。及卒,门人私谥文通先生。有《通言》、《易璇玑》、《环溪集》、《环溪诗话》等。

吴礼之:字子和,钱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一一九八年前后在世],即约宋宁宗庆元中前后在世。工词。尝有王生陶女月夜共沉西湖,礼之作霜天晓角吊之。礼之有顺受老人词五卷,《花庵词选》传于世。

吴西逸:[元](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其散曲《自况》云:“万倾烟霞归路,一川花草香车,利名场上我情疏。蓝田堪种玉,鲁海可操觚,东风供睡足。”可从中窥见其性情。散曲内容多写自然景物、离愁别恨或个人的闲适生活,风格清丽疏淡。阿里西瑛作嬾云窝成,自题殿前欢,西逸及贯云石等均有和作。西逸所作曲,今存小令四十余支。(见太平乐府)太和正音谱评为“如空谷流泉。”

吴世范:吴世范,连州(今广东连县)人。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大中祥符间为漳浦令。后由太子中舍迁殿中丞。事见清同治《连州志》卷七。今录诗二首。

吴叔: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商浩:吴商浩,明州(今浙江宁波)人。进士,屡试而不第。唐时在世,世次不详。《全唐诗》存诗9首。事迹据其诗推知。

吴芾: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吴及:(1014—1062)通州静海人,字几道。仁宗天圣八年进士。累迁太常博士。嘉祐三年擢右正言,管句登闻检院,数上书论政事,请汰冗兵,省冗官,除民之疾苦。劾孙沔在并州苛暴不法,沔因坐废。迁右司谏,管句国子监,以劲正称。后出知庐州、桂州。

吴泽:吴泽,字兑夫。恭宗德祐初为宣政教官。事见《七十二峰足徵集》卷一。

吴鸿:吴鸿,生于1963年2月,江西省萍乡市人,汉族。1996年6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7年7月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吴晦之:吴晦之,字元用,自号云梯,宁国(今属安徽)人。屡举不第,遂放浪江湖。宁宗嘉定中,与韩沅、石岩相多唱酬。晚年筑生香亭隐居。有《嚼脂集》,已佚。事见明嘉靖《宁国县志》卷三。今录诗十二首。

吴氏女: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国伦:(1524—1593)明湖广兴国人,字明卿,号川楼、南岳山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中书舍人擢兵科给事中。以赠杨继盛丧礼忤严嵩,谪南康推官,调归德,旋弃官去。嵩败,再起,官至河南左参政,大计罢归。才气横放,好客轻财,工诗,与李攀龙等号“后七子”。归田后声名更盛。有《甔甀洞稿》。

吴兢: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吴龙翰:吴龙翰(1229—?)字式贤,号古梅,歙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成淳中前后在世。师方岳,咸淳中贡于乡,以荐授编校国史院实录。咸淳四年(1268)十月与鲍云龙、宋复一等三人,自带干粮,费时三天,涉足丹崖,登上了黄山莲花峰峰顶,并写下《黄山纪游》。吴龙翰所著《黄山纪游》,为现存最早游莲花峰的文字。德祐二年(1276)乡校请充教授,寻弃去。家有老梅,因以古梅为号。尝为之赋。龙翰著有《古梅吟叶》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吴洞明: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激:吴激(1090~1142)宋、金时期的作家、书画家。字彦高,自号东山散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宰相吴栻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善诗文书画,所作词风格清婉,多家园故国之思,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并被元好问推为“国朝第一作手”。

吴浚:吴浚(?~一二七七),字允文,旴江(今江西南城)人。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文天祥以同都督出镇江西时,浚为其军参赞。次年于汀州降元,未几奉元军命至漳州劝降天祥,被缢杀(《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有《吴允文集》一卷。今录诗三十三首。

吴奎:(1011—1068)潍州北海人,字长文。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知数州。累迁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豪猾畏敛。英宗朝官至礼部侍郎。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以反对起用王安石,出知青州。卒谥文肃。

吴误:吴误,号自然子、高盖山人。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游西湖渔庄,撰有《渔庄邂逅录》一卷。又有《丹房须知》、《指归集》等。事见《渔庄邂逅录》卷首自序。今录诗三首。

吴朝奉: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锜:吴锜,字信可,永福(今福建永泰)人。鄱阳张世南与之定交未百日即卒(《游宦纪闻》卷四)。

吴存:(1257—1339)元鄱阳人,字仲退。私淑饶鲁之学。部使者劝以仕,不赴。仁宗延祐初,强起为本路学正,改宁国教授。后聘主本省乡试,寻卒。有《程朱传义折衷》、《月湾集》。

吴中复:(1011—1098)宋兴国永兴人,字仲庶。吴仲举子。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知峨眉县,悉废祠庙,以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奏罢宰相梁适、刘沆。改右司谏。历知泽、瀛州及江宁、成德、成都、永兴诸府军。以沮青苗法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复坐事免官。

吴资:生平无考。《舆地纪胜》卷四五《庐州》与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六、卷一一收其《合肥怀古》诗3则,疑皆为一首诗之残文,《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吴巩:歙州新安人。吴少微子。中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开元十三年为中书舍人,十八年为集贤院直学士。能诗。

吴兴神女: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绮:吴绮(1619~1694) 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吴颐:吴颐(一作赜),字显道,号金溪(《自号录》),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王安石妻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九),一说妻兄(《王荆公诗笺注》卷二二《怀吴显道》题下注)。早从欧阳修游。太学生陈于等上疏,言其学成行尊,愿得为国子师。安石以亲嫌,寝其书不报。神宗元丰中从安石于金陵,遂知名江左,学生常数百人。曾官详定一书司敕令所删定官。哲宗绍圣间摄山阴县事。元符间为旌德县主簿。卒赠通直郎。有《金溪先生文集》二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

吴机:吴机,字子发,天台(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间以淮南东路转运判官兼知真州。事见明隆庆《仪真县志》卷五、一四。今录诗九首。

吴达老:泉州惠安人,字信遇。徽宗政和五年进士。知惠州,大兴学校。承节郎谢革遣人劫仇家,焚室杀人,狱具,达老虑贼夺囚,先处决之,乃自劾待罪。改知潮州卒。

吴真人:原名吴夲北宋年间(979-1036)同安县白礁村人(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生前采药行医,救人无数,后来为地方保护神而彰显的神,而体现具备了乡土保护神诸多方面的功能,更获得扩大群众信奉为祠祀,建庙传播到海内外各地。

吴莱:(1297—1340)婺州浦江人,初名来,字立夫,号深袅山道人。吴直方子。从学于方凤,博极群书。仁宗延祐七年以《春秋》举进士,不第。退居深袅山中,穷诸书奥旨,著《尚书标说》、《春秋世变图》、《春秋传授谱》、《古职方录》、《孟子弟子列传》、《楚汉正声》、《乐府类编》等书。后以御史荐,授长芗书院山长,未上卒。私谥渊颖先生。有《渊颖集》

吴少微:唐代文学家。新安(今安徽黄山休宁)人。字仲材,号遂谷。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明皇天宝八年(750年),与夫人朱氏合葬休宁石叶山(后改名凤凰山)。神龙二年(706)三月,加谟去世,病中少微,闻讯大恸,赋诗哀惮,不久亦卒。与加谟、谷倚,皆以文词著称,誉为“北京三杰”。少微所作《崇福寺钟铭》,尤为时人所推重。著录有集十卷,已散佚。《全唐文》收录其《为并州长史张仁亶进九鼎铭表》等六篇文。《全唐诗》收录其《哭富加谟》、《长门怨》、《古意》等诗六首。

吴丹:吴丹(744-825),唐常州晋陵人,字真存。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正字。累历协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职。宪宗元和五年,迁太子舍人。穆宗长庆二年,以驾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随韩愈赴镇州宣慰王庭凑。使还,拜谏议大夫。官至谏议大夫。能诗。

吴秘:吴秘(生卒年月不详),字君谟,北宋福建建安人。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历官侍御史知谏院,后出任豪州知府,提点京东刑狱。著成《春秋三传集解》流行世间。

吴语溪:吴语溪,名不详。度宗咸淳九年(一二七三)与熊鉌(退斋)同领乡荐。

吴奕:吴奕,男,汉族,1956年8月出生,福建连城人,中共党员,1980年1月参加工作,大学普通班学历,工程师职称。 

吴宗旦:吴宗旦,宜兴(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清嘉庆《宜兴县志》卷七)。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除大理评事(《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一)。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开州。八年,入为刑部员外郎(同上书选举二二之四)。十年,迁大理少卿(同上书职官二四之三六)。光宗绍熙中出为广西提刑、江西提刑。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三年,以刑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今录诗三首。

吴元美:福州永福人,字仲实。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八年为湖州州学教授。十五年除太常寺簿,以汪勃奏其出入李光之门罢,出为福建安抚司机宜。绍兴二十年,乡人郑炜告其作《夏二子传》讥毁大臣,又家有潜光亭、商隐堂,有心于党李,无意于事秦。为秦桧所恶,谪容州卒。

吴燧:(1200—1264)泉州同安人,祖居晋江,字茂新,一字茂先,号警斋。理宗绍定二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上疏以正纪纲、开言路为首务。除大理少卿,不拜而去。后擢殿中侍御史兼侍讲,时洪天锡论董宋臣等三人之罪,燧请行其言。改礼部侍郎奉祠。度宗立,再召为兵部侍郎。

吴白:吴白,字少白。晚年入广化寺为僧(《浩然斋雅谈》卷中)。

吴珩:吴珩,剑浦(今福建南平)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今录诗四首。

吴仲轩:隆兴府进贤人。度宗朝进士。以宋将亡,不愿为官,归隐乡间授徒,四方来学者众。元初,侍御史程钜夫疏荐,不起。

吴逢道: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黔:《全唐诗》收《失题》诗1首,未列事迹。按吴黔为宋初太宗、真宗时山人,与诗僧惠崇为友。事迹见《圣宋九僧诗》收惠崇《赠吴黔山人》诗。《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

吴百生:吴百生,字承荣。有憾于历世冒濮姓,乃辑《延陵祖德录》。南渡后赴临安陈情,高宗命复吴姓(《七十二峰足徵集》卷一)。今录诗六首。

吴倧:吴倧,字尚贤,歙县(今属安徽)人。有《渔矶脞语》、《渔矶续语》,已佚。事见《桐江集》卷一《吴尚贤渔矶脞语序》、《吴尚贤渔矶续语序》。

吴咏:台州仙居人,字永言。吴芾从兄。高宗绍兴五年进士。官终宣教郎知西安。能诗。有《西安集》。

吴简言:吴简言,字若讷,长汀(今属福建)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调绵州户曹。寻擢茂异科,授秘书省著作佐郎,迁祠部郎中,卒。事见《临汀志·进士题名》(《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

吴粟: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震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驲:吴驲,字由正,泰顺(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武举进士。官终武经大夫。事见清乾隆《温州府志》卷二○。

吴涵虚:字含灵,江西(今江西省)人。五代时道士。居南岳六、七年。好睡,经旬不饮食,俗呼为吴猱。素不能文,偶作诗,甚奇绝。后唐末帝清泰间卒,传为羽化升仙。或云有人于后汉乾祐间于嵩山见之。事迹见《诗话总龟》卷四六引《郡阁雅谈》。《全唐诗》存诗1首。

吴圆:字里不详。僖宗中和四年(884)至光启三年(887)任歙州刺史。

吴充:(1021—1080)建州浦城人,字冲卿。吴育弟。仁宗宝元元年进士。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以严见惮,作《六箴》以献。历京西、淮南、河东转运使。英宗立,权盐铁副使。神宗即位,为知制诰、同知谏院。河北水灾、地震,为安抚使、进检校太傅、枢密使,代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与安石连姻而不同意其变法。数遭同列困毁,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

吴景伯:吴景伯(1892-1958)男,汉族,别名有邻,四川成都人,民革成员,同盟会会员,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吴梅卿:仙居人,字清俶。宁宗嘉定十七年特举。仕至忠州文学。从学于朱熹。有《经说》、《语录》。

吴梦阳:吴梦阳,高安(今属江西)人(清同治《高安县志》卷四)。

吴涟:吴涟,淳安(今属浙江)人。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官大理评事(清光绪《淳安县志》卷七)。

吴默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仁叔妾: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谨微:吴谨微,高宗绍兴中缙云(今浙江缙云)人(《宋诗纪事》卷四九)。今录诗五首。

吴端:吴端,字子方,号湖山樵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曾为翰林书艺局艺学、硾纸待诏(《摛文堂集》卷五《翰林书艺局艺学吴端可翰林书艺局硾纸待诏制》)。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为平阳郡王府教授(《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四三)。事见《东瓯诗存》卷七。今录诗四首。

吴叔虎: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有定: 吴有定(一二○七~?),字次皋,小名帝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五十。事见《宝祐四年登科录》。

吴淇:吴淇,字蕊仙,别字佛眉,江南长洲人。乃方伯挺庵公之孙女,孝廉康侯公女也。世居姑苏之花岸。蕊仙生而颖悟,五岁时辄过目成诵。父母见其慧性过人,为延师教读。髫龄而工诗,及笄而能文章,益昼夜攻苦不辍。

吴英父:吕英父,东阳(今属浙江)人。与刘过有倡酬。事见《龙洲集》卷五、一五。

吴蒙庵: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济:吴济,字巨川(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二),号廉静(《咸淳临安志》卷三○),将乐(今属福建)人。真宗咸平五年(一○○二)进士。(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一四)。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知龙州。九年,知袁州(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今录诗五首。

吴可几:湖州安吉人。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仕至太常少卿。博学好古,与弟吴知几时称“二吴”,共著《千姓编》。父死,兄弟结庐守墓达三年,忽有泉平地出,因称“孝子泉”。

吴琳:吴琳,字禹玉,号存吾,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曾通判婺州。端宗景炎间知南康军(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事见《吴礼部诗话》、清光绪《宣城县志》卷一三。今录诗二首。

吴叔元:吴叔元,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江西诗徵》卷二三)。

吴觉:吴觉,字孔昭,号睹翁,入元后为婺源学山长(《桐江续集》卷一五《次韵谢睹翁吴山长孔昭》)。

吴讷:(1331—1357)徽州休宁人,字克敏。学兵法,习骑射。顺帝至正末,荐授建德路判官,兼义兵万户,守徽州。朱元璋兵至,退屯浙西札溪,战败,自刎死。

吴清妻: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士矩:字方之,排行十一,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宪宗元和五年(810)任侍御史,与元稹为友。又任主客员外郎、郎中。文宗大和七年(833),自同州刺史为江西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入为秘书监。次年贬为蔡州别驾,改流端州。开成间与刘禹锡、白居易有诗歌唱酬。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另《白氏长庆集》引其诗3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吴锡麒: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两度充会试同考官,擢右赞善,入直上书房,转侍讲侍读,升国子监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趋权贵,但名著公卿间。在上书房时,与皇曾孙相处甚洽,成为莫逆之交,凡得一帖一画,必一起题跋,深受礼遇。后以亲老乞养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安定、爰山、云间等书院至终,时时注意提拔有才之士。

吴江赵主: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亿:蕲州蕲春人,字大年。南宋初官靖江通判,居馀干。有《溪园集》。

吴遵:吴遵,龙泉(今属浙江)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今录诗二首。

吴丰:吴丰,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进士(清乾隆《晋江县志》卷八)。宁宗嘉定五年(一二一二)知保昌县(清乾隆《广东通志》卷二六)。

吴师正:吴师正,哲宗元祐中为天台令(清康熙《天台县志》卷三)。

吴明老:吴明老,建宁(今属福建)人。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见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

吴通:吴通,字远贤(《东瓯诗存》作宜中),平阳(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知德安县。事见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一二。

吴镒:[约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在世]字仲权临川人,吴曾从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隆兴(公元一一六四年左右)进士。知义章县及武冈军,均有惠政。累官司封郎中,极言罢归。镒著有云岩集。又工词,有敬斋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吴汉英:(1141—1214)宋江阴人,字长卿。孝宗乾道五年进士。官湖南运幕。时陈傅良为转运使。讲学岳麓书院,汉英标毋自欺之旨,大为傅良所重。以荐知繁昌,通判滁州,有政绩。累迁大理丞。宁宗嘉定元年除大宗正丞,权兵部郎。为史弥远所忌,罢官奉祠归。有《归休集》。

吴羽:吴羽,全椒(今属安徽)人。革子。登进士第。哲宗元祐初为秀州军事推官。事见《山谷集》卷二二《吴革墓志铭》。

吴肖岩:吴肖岩,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诗拾遗》卷二二)。

吴康:近日,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和江苏城市频道先后请到了世界上最矮小的88成年人吴康,他今年已经28岁了,身高却只有72公分,体重仅仅9公斤,从出生至今仅长了22厘米,比吉尼斯世界最矮的人的身高还要矮2厘米。

吴涧所:吴涧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诗拾遗》卷八)。今录诗二首。

吴子文:吴子文,号东窗(《天地间集》)。

吴孔錡: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愈:吴愈,字季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进士。初为信阳尉,以退金兵功迁知县事。历沿江制置使兼知鄂州。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除秘书丞,累迁户部侍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七、九)。官终兵部侍郎。事见《永乐大典》卷六七○一引《江州志》、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一三。

吴戭:处州龙泉人,字叔才。以行义见推,甘于隐遁。仁宗康定间,郡守孙沔奏以教授州学,监司荐于朝,授将作监主簿。累官太子中舍、知陕县。卒,私谥冲和先生。

吴氏2: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釿:(1213—?)岳州平江人,字振道。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知石埭县。宋亡,悠游山水间。

吴仁杰:洛阳人,迁居昆山。字斗南,一字南英,号蠹隐,又号蠹豪。孝宗淳熙间进士。历罗田令、国子学录。博学洽闻,尤精汉史,讲学于朱熹之门。以《三刘汉书标注》未臻尽善,博考订正成《两汉刊误补遗》,号称精确。又撰《汉通鉴》,集编年、纪传之长而去其短,与《补遗》相表里。尚有《易图说》、《离骚草木疏》、《陶靖节先生年谱》等。

吴彦夔:吴彦夔(一一一七~?),字节夫,永兴(今湖北阳新)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孝宗乾道间知武宁县。事见清同治《武宁县志》卷二○。

吴淑虎: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淑姬1:吴淑姬,生卒年不详,宋代著名女词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大约生活在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父亲是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与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著有词集《阳春白雪词》五卷。《花庵词选》黄升以为其词“佳处不减李易安”。 

吴申:建州瓯宁人,字景山。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累官国子监说书。英宗时为睦亲宅都讲。初,宗室座序以爵自宾主,讲官位席设于东隅,申上疏争之,讲官授学于正席自此始。神宗时擢为御史,寻知谏院。出知舒州卒。

吴必达:吴必达,字材卿,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进士。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特科状元。五年,为建康府教授(《景定建康志》卷二八)。七年,擢尚书礼部架阁,累迁给事中。清嘉庆《道州志》卷八有传。

吴杭:吴杭,男,博士,现为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吴汝弌: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子良:吴子良(1198—1257?),字明辅,号荆溪,临海县城(今临海市)人。先师从陈耆卿,后学叶适。叶适称其“文墨颖异,超越流辈”。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国子学录、司农寺丞。淳祐二年(1242)除秘书丞,提举淮东。四年再除秘书丞。五年为两浙转运判官。八年以朝散大夫除直敷文阁、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权隆兴府,寻为湖南转运使。以太府少卿致仕。居官有节,因忤权相史嵩之罢职。

吴己正:吴己正,永嘉(今浙江温州)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官抚州教授。事见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三。

吴瑀: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皇后:(1115—1197)高宗后。开封人。高宗为康王时,被选入宫。博习书史,又善翰墨,由是宠遇日至。绍兴十三年,由贵妃立为皇后。高宗内禅,诏后称太上皇后。孝宗死,尊为太皇太后。时光宗称疾不出执表,后采纳枢密赵汝愚建议,宣布光宗退位手诏,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帝,是为宁宗。卒谥宪圣慈烈。

吴季野:吴坰,字季野,宣城人,顺康间布衣,有《梦华子遗集》。

吴昭淑:吴昭淑,活动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1294)年间。宋度宗、恭帝时宫人,宋亡,随三宫为元人掳掠塞外。《宋旧宫人诗词》录其送汪元量南还《望江南·今夜永》词一首,洋溢了浓郁的去国思乡之情。

吴永济: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景奎:(1292—1355)婺州兰溪人,字文可。七岁力学如成人,年十三为乡正。刘贞为浙东宪府掾,辟为从事,后荐署兴化路儒学录,以母老辞不就。博学,尤善为诗,词句清丽,有唐人风。有《药房樵唱》。

吴彩鸾:吴彩鸾(生卒年不详),唐大和年间(823-825年)河南濮阳县人,吴猛之女,夫文箫。家贫,以抄书为业。此卷《刊谬补缺切韵》,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二记为“吴彩鸾龙鳞楷韵”,《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为“唐吴彩鸾书唐韵”。此外,史书中记在吴彩鸾名下的抄本韵书还有很多,如《切韵》、《玉篇》等。其小楷字体遒丽,用笔圆润,笔法纯熟,书写极速且精。

吴烛:生平无考。《全唐诗》收其《铜雀妓》诗1首,出《乐府诗集》卷三一。

吴昌裔:(1183—1240)潼川人,字季永,一字季允。吴泳弟。与兄得程颐、张载、朱熹诸书,研读不倦,后师事黄干。宁宗嘉定七年进士。调眉州教授,揭《白鹿洞学规》以教。累拜监察御史,弹劾无所避。出为大理少卿,以故工部侍郎出参赞四川宣抚司军事,改嘉兴府,历赣、婺州,以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谥忠肃。有《储鉴》、《蜀鉴》等。

吴柔胜:(1154—1224)宁国宣城人,字胜之。孝宗淳熙八年进士。差嘉兴教授。为御史劾救荒擅放田租,且主朱熹之学,由是闲居十余年。宁宗嘉定初迁国子正,始以朱熹《四书》教诸生。迁太学博士、司农寺丞。出知随州,改湖北运判兼知鄂州,救荒全活不可胜计。后以秘阁修撰奉祠。卒谥正肃。

吴民载:吴民载,生平不详。曾和漫叟诗,生当宋室南渡前。

吴球:建宁府政和人,字元璞。高宗建炎三年廷试,首言用相非人,至太学生陈东以直谏诛,恐他日有指鹿为马者。又言高宗无规恢宏略。降下州助教。未几复赐进士出身。历泰州、兴国军、福州、明州教授,官终承议郎。

吴竿: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仙湖: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氏3: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大江: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1首。

吴冈:吴冈,字稚山,自号耐闲翁,惠安(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十年,为福州闽县尉(《梁溪集》附录《李忠定公挽诗》)。历峡、邵二州教授。有诗集六卷,已佚。事见明嘉靖《惠安县志》卷一二、一三。今录诗三首。

吴遵路:(?—1043)宋润州丹阳人,字安道。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累官殿中丞,为秘阁校理。出知常州,历淮南转运副使,兼发运司事,于真、楚、泰州及高邮军置斗门以利蓄泄灌溉;又增常平仓储积备荒。召修起居注。西夏起兵,论恢复民兵,施行于河东路,为诸路效仿。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为吕夷简所忌,出知宣州。上《御戎要略》、《边防杂事》。官终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

吴黯:吴黯,邵武(今属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权提举永兴军等路常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为太府少卿。今录诗二首。

吴龙起:吴龙起,字伯时,号春江,祖籍汴梁(今河南开封)。宋末人。事见《诗苑众芳》、《宋诗纪事补遗》卷七九。今录诗二首。

吴元可:吴元可,南宋末遗民词人,生卒事迹均不详。号山庭,禾川(今江西永新县)人。

吴文震:吴文震,字谹发,番禺(今广东广州)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调郁林州司户。历南恩州司法,通判新州、钦州。景定三年(一二六二)由全州通判权知道州。清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四有传。今录诗三首。

吴编修: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升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同山:吴同山,男,1972年1月出生,河南扶沟县人。1996年本科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东莞市畜牧科学研究所工作。

吴宣德:吴宣德,男,1962年出生,博士。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吴淑真:吴淑珍:1952年7月11日出生,台湾台南市麻豆区人,台湾第10、11任领导人陈水扁的夫人。2006年11月3日,台北高等地检署侦结“国务机要费”弊案,吴淑珍等人被起诉。2009年9月11日台北地方法院时对陈水扁家族弊案作出一审宣判,吴淑珍被判无期徒刑,数罪并科罚金逾3亿。

吴石翁:吴石翁,号一斋,为陈世崇师辈。事见《随隐漫录》卷三。

吴穆仲: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叔达:与孟翱同时。世次不详。《全唐诗》收省试诗《言行相顾》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九。

吴象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季先:吴季先,临川(今属江西)人(《梅仙观记)。

吴秉信:明州鄞县人,字信叟。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初为国学官。高宗绍兴中秦桧忌张浚复出,欲诬浚潭州新筑宅第僭制,命秉信往察之,归告不附桧意,因被黜。后复官,历吏部侍郎,出知常州。

吴子来:道士。宣宗大中末年至成都双流县兴唐观,养气绝粒,除饮酒外,别无所营。一日,自画其像,留诗2首而去。事迹见《神仙感遇传》卷二。《全唐诗》存诗2首。

吴思齐:(1238—1301)婺州永康人,字子善,号全归。受学外祖陈亮。由任子入官。调嘉兴丞。忤贾似道,隐居浦阳。宋亡不仕。学者争师事之。有《左氏传阙疑》、《全归集》等。

吴大有:吴大有,(约公元1279年前后在世)字有大,一字勉道,号松壑,嵊县(今属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末前后在世。宝佑间,(公元一二五六年左右)游太学,率诸生上书言贾似道奸状,不报。遂退处林泉,与林昉、仇远、白珽等七人,以诗酒相娱。元除,辟为国子检阅,不赴。大有著有松下偶抄,千古功名镜及雪后清者,归来幽庄等集传与世。词存一首,载《绝妙好词》卷六。

吴晃:吴晃,元和进士。

吴琚: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

吴寿翁: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氏1: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居仁: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衍:吴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理宗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知句容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宝祐四年(一二五六)知桐庐县。寻除监察御史(《宋史》卷四四《理宗纪》)。今录诗二首。

吴城小龙:吴城小龙女姓名不详。《诗人玉屑》卷二十一自《冷斋夜话》引其词一首。

吴僧: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德远:吴德远 ,山东长岛人。现任长岛县砣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

吴炯:吴炯,永兴(今湖北阳新)人。则礼子。高宗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由枢密院编修官出提举浙西茶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九)。十五年,改两浙转运判官(同上书卷一五四)。二十二年,为成都路转运副使,次年,改知荆南府(同上书卷一六三、一六五)。未几卒。有《五总志》一卷,事见《仪顾堂题跋》卷八《五总志跋》。今录诗二首。

吴时显: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初任江阴县尉,累官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吴时显为官清正,致力改变苛政,监行丰仓,查处蠹弊不遗余力,致遭诬陷。后任朝奏郎、朝清郎,旋迁安丰郡。在安丰兴学校,树教化。绍熙五年(1194)安丰灾害严重,饥民塞途,他开仓赈济,民受其惠。应元二年(1196)上奏三事,皆为政要。吴时显一生以廉能称于时,尤以“不善阿、不苟合、不雷同”律己而得好评。乞休归里,所携只石刻、书箱,别无长物。吴时显工诗,诗作风骨遒劲。

吴名扬:抚州金溪人,字叔瞻。度宗咸淳七年进士。历官浙江制干。元兵南侵,文天祥招兵勤王,名扬参预,奏除兵、礼二部架阁,踊跃赴义之举,倾动一时。有《野史》。

吴之选:吴之选(一二二二~?),字志尹,小字君举,永福(今福建永泰)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三十五(《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吴申甫:吴申李,约与吴可同时。事见《藏海诗话》。

吴千能: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弘钰:吴弘钰,宁宗嘉定时人,歙县(今属安徽)人(《宋诗纪事补遗》卷六六)。

吴越僧: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瑰:吴瑰,开封(今属河南)人。高宗吴皇后弟吴盖子(《宋史》卷四六五《外戚》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补忠训郎(《宋会要辑稿》后妃二之一○)。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转右武大夫(同上书后妃二之一六)。十二年,权知閤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同上书后妃二之一七)。宁宗嘉泰五年(一二○五),以少师致仕(同上书职官一之八)。

吴传正:吴传正,仁宗时官左藏寺丞(《伊川系壤集》卷五)

吴复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敏德: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季子:吴季子一般指季札。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丹阳一带),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吴文忠:吴文忠,宋末淳安(今属浙江)人(清乾隆《淳安县志》卷一五)。

吴申李: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珠: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吴璞:吴璞(一二二四~?),字元美,建康(今江苏南京)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六年,以太府寺丞除秘书郎。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迁著作佐郎。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吴感:苏州吴县人,字应之。仁宗天圣二年省试第一,授湖州归安主簿。九年,中书判拔萃科,授江州军事推官。官至殿中丞。以咏红梅词知名。

吴兆:徽州府休宁人,字非熊。初喜为传奇曲。万历中游南京,与郑应尼作《白练裙》杂剧,讥嘲马湘兰。己而悔之,致力于诗,与曹学佺等结社,游武夷、匡庐、九华诸山,辑《金陵社集诗》。后出游广东,客死新会。

吴宽:(1435—1504)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原博,号匏庵。为诸生时,即有声望,遍读《左传》、《史记》、《汉书》及唐宋大家之文。成化八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授修撰。侍孝宗东宫,进讲闲雅详明。孝宗即位,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丁忧后,入东阁,专典诰敕。进礼部尚书。卒谥文定。宽行履高洁,不为激矫,而自守以正。其诗深厚郁,自成一家。兼工书法。有《匏庵集》。

吴孺子:浙江兰溪人,一作金华人,字少君,号破瓢道人、嫩和尚、玄铁、元道人、赤松山道人。家本富有,中年妻死,弃其产,购法书名画,游江湖间。好《离骚》、《老》、《庄》,长于鉴别古物。工诗,善画鸡鹜水鸟。后居僧寺,隆庆末卒。

吴稼竳:浙江孝丰人,字翁晋,吴维岳子。以父任为郎,官至云南通判。以诗见称于王世贞,与吴梦旸、臧懋循、茅维称四子。工乐府。有《元盖副草》。

吴志淳:元明间庐州府无为州人,字主一。元末历知靖安、都昌二县。奏除待制翰林,为权幸所阻。以避兵移家豫章,再迁浙江鄞县东湖。入明不仕。工草书篆隶,亦能诗。

吴子孝:(1495—1563)苏州府长洲人,字纯叔,号海峰,晚号龙峰,吴一鹏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台州推官,擢广平通判,历官至湖广参政。被谗免官。漫游山水而归。东南倭患严重之际,每为地方官出谋划策。病《宋史》芜杂,欲加删润,稿未就而卒。善书法。文章弘衍浩博,诗尤工。有《玉涵堂稿》。

吴维岳:(1514—1569)浙江孝丰人,字峻伯,号霁寰。嘉靖十七年进士。授江阴知县,入为刑部主事。历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在郎署时,有诗名。后王世贞以其与俞允文、卢楠、李先芳、欧大任为“广五子”。有《天目山斋稿》。

吴哲: 吴哲,字吉甫,临海(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嘉定赤城志》卷三四)。

吴会:徽州休宁人。吴箕子。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为金陵纠曹。时丘崇为帅,吏胥侧足,会不肯诡随,平反甚众。任满不复出仕,家居十余年卒。

吴学礼:吴学礼,字履和,号立亭,休宁人,杭州仁和籍,康熙乙酉召试一等第二名,官兵马司指挥。

吴斌:字韫中,休宁人,平阳县主簿。

吴俨:吴俨(1457-1519),字克温,号宁庵,南直隶宜兴县人(今江苏宜兴)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正德二年(1507),忤刘瑾被夺职。刘瑾败,吴俨复官历礼部左、右侍郎。正德十一年,进南京礼部尚书。正德十三年,吴俨率大臣上疏谏阻武宗北游宣府、大同。正德十四年五月初十日卒于位,年六十三,赠太子少保,谥文肃。有《吴文肃公摘稿》。

吴文泰:苏州府吴县人,字文度。性耽诗,常为人幕僚,文书堆案,一无所省。与丁敏(字逊学)为友,尝闭门共为诗,每日夕吟不休,至忘其未食。洪武中同知涿州,坐累谪徙云中卒。

吴伯宗:江西金溪人,名祏,以字行。洪武四年初开科,廷试第一。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以不附胡惟庸,坐事谪居凤阳。上书论时政,因言惟庸专恣。帝得奏召还,命使安南。历官武英殿大学士,后坐事降检讨。十七年又坐事谪云南卒。有《南宫》、《使交》、《成均》、《玉堂》四集。

吴溥:(1363—1426)江西崇仁人,字德润,号古厓。中举人后以疾未应会试,教书自给。旋入国子监。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永乐间升修撰,迁国子司业。为人清慎严重,居国子监二十余年,不获升迁。卒于官。有《古厓集》。

吴惟善:吴惟善,明代著名诗人。樊川人,诗人丁鹤年表兄,履历与生卒年不详。《丁鹤年集》后附其诗五首。吴惟善学问渊博,他的诗讲究章法,富于联想。

吴与弼:(1391—1469)江西崇仁人,初名梦祥,字子傅,吴溥子。十九岁即决心专治程朱理学,不应科举。天顺元年以石亨荐,授左谕德,固辞不拜。所著《日录》,悉言生平所得。胡居仁、陈献章、娄谅等均其弟子。学者称康斋先生,有《康斋文集》。

吴瓘:元嘉兴人,字莹之。多藏法书名画。善作窠石墨梅。师杨补之。

吴淑:(947—1002)润州丹阳人,字正仪。仕南唐为内史。入宋,荐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预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累迁水部员外郎。太宗至道二年,兼掌起居舍人事,预修《太宗实录》,再迁职方员外郎。善书法,尤工篆籀。有集及《说文五义》、《江淮异人录》、《秘阁闲谈》等。

吴敏:真州人,字元中,一作元忠。徽宗大观二年,辟雍私试首选。擢浙东学事司干官,迁给事中。钦宗即位,迁知枢密院事,拜少宰。因主和议,与太宰徐处仁不合,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又因其言庇蔡京父子,再贬崇信军节度副使,涪州安置。高宗绍兴元年,为广西、湖南宣抚使,卒于官。

吴未淳:吴未淳,男,1920年3月生,北京市人。原作味莼。1942年中国大学国学系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总校教授,导师,中国铁路老年大学艺术导师,泰国淡浮院名誉顾问。

吴金水:吴金水,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人选。 

吴则虞:吴则虞(1913~1977),著名文献学家,词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藏书史、词学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古籍校勘整理工作。

吴禄贞:吴禄贞(1880年3月6日—1911年11月7日),字绶卿,汉族,湖北省云梦县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1896年怀着为国雪耻的志愿,毅然投军。与孙武、傅慈祥等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成为挚友。

吴灏:吴灏,字远亭,安徽亳州人,乾隆贡生,官合肥教谕。

吴新宇:生于湖南长沙,职业围棋六段棋手。

吴晨骏:吴晨骏,1966生,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力系,现居南京。著有小说集《明朝书生》,《我的妹妹》,《柔软的心》,诗集《棉花小球》,长篇小说《筋疲力尽》。

吴重憙:吴重憙,字仲怿,山东海丰人。同治壬戌举人,官至河南巡抚。有《石莲闇集》。

吴昌绶:吴昌绶,字伯宛,一字甘遁,号印臣,晚号松邻,仁和人。光绪丁酉举人,内阁中书。有《松邻遗集》。

吴德功:吴德功(1923年-1948年5月),男,党员,山西省浑源县人。

吴妍因:吴研因 ,( 1886一1975)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原名辇嬴,江阴要塞贯庄人。1906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早年曾任江阴县立单级小学和上海尚公学校校长,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尚公学校校长。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编油印教材,开小学使用白话文教科书之先河。主要著作有《小学国语新读本》、《基本教育》及教育论文多篇。

吴湖帆:吴湖帆,江苏苏州人,为吴大澄嗣孙(1894年农历七月初二—1968年8月11日)。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  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

吴中伟: 吴中伟(1918年7月20日-2000年2月4日),江苏张家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专家。 

吴天鹏:吴天鹏,甘肃凉州人。1989年入伍,2010年转业。先后10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历任新闻记者、电视编导、诗人作家,先后在《橄榄绿》杂志发稿多篇并获奖。创作的长诗《因为无法忘却》获2005年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和平勋章》获(2008—2009)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山河望》获(2010—2011)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长诗《攀登者》获2003年度《诗刊》优秀作品提名奖。文学作品连续5届获得武警文艺奖。先后出版诗集《策马向西》、《铁血红》、散文集《灵魂掌灯》;报告文学集《和平勋章》、《铁血金魂》,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机关党委宣传部长。 

吴之英:吴之英(1857-1918) 字伯朅,号蒙阳渔者,四川雅安市名山区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学家、书法家。曾任资州艺风书院及简州通材书院讲席、灌县训导、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国学院院正。曾响应“康梁变法”,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自任主笔。戊戌维新失败,愤然回乡隐居,研究学问,专心著述,有《寿庐丛书》七十二卷著述传世。当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赵熙称赞:“其书瑰玮”。

吴文治:吴文治,江苏江阴人。194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国文系,1952年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文教研室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研组长、学报《教学与研究》常务编委、校学术委员、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研组长及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南京江苏教育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吴庆焘:吴庆焘,亦名庆恩,清末湖北咨议局议长,著名书法家、《襄阳四略》作者。

吴寿彭:吴先生的遗著“唐诗传”已于2012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吴先生为唐代174位诗人分别撰写了传记,并各选诗词佳作若干首,共计1080馀首,详加笺注。全书共六卷,一百二十馀万字,分上,下两册。

吴玉如:吴玉如(1898年—1982年8月8日),字家琭,后以字行。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中国现当代学者、书法家。

吴宓:吴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吴梅:吴梅(1884年—1939年),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度曲谱曲皆极为精通,对近代戏曲史有很深入的研究。吴梅弟子很多,南京大学以研究戏曲闻名的诸位先生大抵都是吴梅门下后学。1922年秋至1927年春,在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任教五年。1928年秋至1932年春,1932年秋至1937年秋在中央大学任教8年半。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吴梅在文学上有多方面成就,在戏曲创作、研究与教学方面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

吴恭亨:吴恭亨(1857-1937),字岩村,笔名悔晦,晚年自号弹赦老人。湖南慈利人。近代古文家、诗人,南社社员。

吴獬:吴獬(1841—1918),字凤笙,湖南省临湘市桃林镇人。

吴虞:吴虞(1872-1949),原名姬传、永宽,字又陵,亦署幼陵,号黎明老人,四川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区)龙桥乡人。近代思想家,学者。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四川《醒群报》主笔,鼓吹新学。1910年任成都府立中学国文教员,不久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在《新青年》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孝》等文,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在“五四”时期影响较大。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吴嘉谟:吴嘉谟(生卒年月不详),字蜀龙,男,汉族,四川井研县人,清丁亥进士,善谋划,富学问,为赵尔丰度支部(财政部)主事。

吴昌硕: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苦铁,晚年以字行,浙江安吉人。长期寓居上海。工诗和书法,尤精篆刻,创为一派。三十岁后始作画,为海派著名画家,后在杭州创立西泠印社,任社长。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吴衡照:(1771—?)浙江仁和人,原籍海宁,字夏治,号子律。嘉庆十六年进士。官金华教授。精通诗词音律。有《莲子居词话》、《辛卯生诗》。

吴赞诚:吴赞诚在光绪二年(1876年)任福建船政大臣,光绪四年(1878年)以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兼理船政和台湾海防。他亲临台湾组织农耕、修路、设防,改善土著 生活。

吴襄:(1661—1735)安徽青阳人,字七云,号悬水。康熙五十二年进士,官编修。雍正间先后充殿试读卷官,《明史》、《八旗通志》总裁,官至礼部尚书。有《锡老堂集》,诗多应制之作。卒谥文简。

吴懋清:(774—1845)广东吴川人,字澄观。嘉庆十五年举人。治经学,肆力于笺注义疏。有《尚书解》、《诗经解》、《仪礼测》、《四书解》、《四书榷解》等。

吴爚文:吴爚文,字璞存,一字朴庭,会稽籍,山阴人。雍正中国子监生,屡举不第。

吴瞻泰:安徽歙县人,字东岩。康熙间撰《陶诗汇注》。

吴麟:吴麟,字允祥,号苕溪。安吉(孝丰)鄣吴村人,吴昌硕十一世叔祖。生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卒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明嘉靖时著名的“吴氏父子四进士”之一,历官至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政声显著,被誉为“江南江北治行第一”。其墓在鄣吴镇景坞村,为“文革”前吴氏墓群中最完整、最典型、最精巧的一座,被认为是“十八疑冢”中最有可能埋有金头的地方,因而在文革之中遭到了最惨重的破坏。

吴世昌:吴世昌(1908年-1986年),著名汉学家、红学家。吴世昌素以红学研究而著称于世。他的《红楼梦探源》、《红楼梦探源外编》等巨著为红学研究另辟新蹊。

吴处厚:邵武人,字伯固。仁宗皇祐五年进士。为将作监丞。蔡确尝从其学赋,及为相,处厚通笺乞怜,确无汲引意。哲宗元祐中,确知安州,作《车盖亭诗》,为处厚所得,乃笺释奏上,诬其攻击太后,确遂遭贬逐。擢知卫州,为士大夫所畏恶,未几卒。有《青箱杂记》。

吴栻:建州瓯宁人,字顾道。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累官知开封府,迁工、户二部侍郎。徽宗朝历知苏州、陈州、河中、成都府。除兵部侍郎,再知成都,改知郓州中山府。徽宗尝称其清谨循良。

吴殳:(1611—1695)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有常熟人、娄县人之说,一名乔,字修龄,别号沧尘子。工诗,善学晚唐。有《舒拂集》、《围炉诗话》。亦长史学,与戴笠合纂《怀陵流寇始终录》,为记载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著作。又工武技,曾从名师石敬岩、项元池等习技,精研各家刀法、枪法,有《手臂录》。

吴兰修:吴兰修(清)(约公元一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字石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生卒年均不详,就读于粤秀书院,约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o八年)举人,官信宜训导。生平枕经葄史,嘉庆戊辰举人,官至训导(从八品),有诗文名。构书巢于粤秀书院,藏书数万卷,颜其室曰守经堂,四十三任粤秀书院院监。自称经学博士。兰修所著有《荔村吟》、《草桐华阁词》,及《南汉纪》五卷,《端溪研史》三卷等,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吴震:吴震,字寿之,号瘦青,常熟人。诸生。少从孙原湘游,与名流相酬答,晚年依人而居,仍夷然吟咏。有《铜似轩诗》、《拜云阁乐府》等。

吴保初:(1869—1913)安徽庐江人,字彦复,号君遂。吴长庆子。荫生。官刑部主事,与刚毅争一案,愤而自脱公服出署。弃官后居上海,曾电请西太后归政光绪帝。后以唐才常事牵连,避往日本年余而归。工诗文,与陈衍等相酬和。有《未焚草》、《北山楼诗文集》。

吴绡:江南长洲人,字素公,又字冰仙,号片霞。许瑶妻。工设色花卉,画兰竹有生趣。兼善琴,工小楷。能诗,尝与吴伟业相唱和。有《啸雪庵诗钞》。

吴琪:江苏长洲人,字蕊仙,号佛眉。管勋妻。工诗画,尤长于词。夫卒于官,遂出家为尼,名上鉴,号辉宗。曾与周琼合著《比玉新声集》,另有《锁香庵词》。

吴迈:吴迈(1885一1936)字良翰,余江县平定乡石背吴村人,16岁中秀才。目睹国难日重,决心退出考场,闭门自修新学,潜心研究各国律法。18岁时,其父病逝,吴迈不循礼教,戴孝而不守制。

吴麐:吴麟,字仁趾,休宁人。

吴礼:吴礼,字宜本,平阳(今属浙江)人。通弟。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吴元:吴元,字季诚,德安(今属江西)人。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与兄弟三人联登进士,官至知制诰。事见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一三。

吴云:(?—1375)元明间常州府宜兴人,字友云。仕元,为翰林待制。入明,授弘文馆校书郎,官至湖广行省参政。八年,奉诏与所获云南使臣铁知院等往云南招谕。知院诱云为元使,改制书绐梁王,云不从,被杀。

吴檄:字用宣,桐城人。正德辛巳进士除襄阳推官入为户部主事历官陜西参政有皖山集。

吴履:浙江兰溪人,字德基。元学者闻人梦吉弟子,通《春秋》诸史,工行草。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后荐于朝,授南康丞。居六年,善摘发奸伏,而以宽大为治。迁安化知县,进潍州知州。后改州为县,召还,致仕。

吴锦:字有中,休宁人。有诗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百家姓

热门百家姓搜索

学习工具起名工具民俗文化休闲娱乐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