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山东柳子戏文化 独具特色的傣族饮食文化

更新时间:2023-10-04 12:08:27

  在我国古老的四大剧种之一里,山东的柳子戏占有一席之地,柳子戏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它也流行甚广,山东周围的地区都能看到柳子戏的身影。对于山东柳子戏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山东文化为你带来更多的关于柳子戏的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几百年来,由历代艺人口传心授,至今仍保存的柳子戏传统剧目有200余出、音乐曲牌600余支,对研究中国北方戏曲、元代杂剧,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2006年,山东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具特色的山东柳子戏文化

  唯一的专业剧团在努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门戏曲艺术,柳子戏是动态的。换句话说,它是保存在人们脑子里、口头上、形体上的文化、艺术、技艺,它是活着的。所以,对柳子戏最好的保护与传承方法,就是让它以充满生机的姿态一直活跃在大众视野里,即活跃在舞台上、活跃在民间戏曲活动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山东省柳子剧团做了大量的努力。

  山东省柳子剧团是全国唯一的柳子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成立于1959年。成立后,剧团曾3次进京演出,毛、周等国家领导人及梅兰芳等艺术家对剧团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1998年前后,柳子戏曾在曲折中前进。这个曾经“热火朝天”的剧种却“冷”得让全团人糊口都难,主演跳槽,有的演员甚至靠摆摊谋生。

  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尽快适应改革开放后的文艺市场,近年来,剧团排演了很多新剧目,如《琵琶遗恨》、《卧龙求凤》、《王昭君》、《风雨帝王家》等,其中《风雨帝王家》获山东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第八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大奖。带着这些佳作,剧团在国内、国外的演出均受到欢迎,恢复了昔日的光彩。

  现在,山东省柳子剧团更是阵容整齐、机制灵活、面貌崭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剧团对待柳子戏一直所秉承的政策方针。柳子戏是门古老的艺术,因此,挖掘整理古老的剧目,是剧团的第一要务。柳子戏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靠从事柳子戏的艺人代代口传心授的。近年来,山东省柳子剧团抢录的一批柳子戏传统剧目,全部是向老艺人学来的,对老艺人的保护也是发展柳子戏的关键。

  对于柳子戏在当今舞台上的呈现方式,山东省柳子剧团团长岳维山强调:“要想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柳子戏就要注意保持剧种自身鲜明的特色,特别是在音乐和表演上。它应该具有地方的特色,乃至流派的、个人的特色。这种地方的、流派的、个人的特色越鲜明,整个柳子戏的特色也就越鲜明,越容易吸引观众。如这两年挖掘整理的柳子戏《包公错断》无论是在舞美还是表演上,都是传统戏的再现。柳子戏《鱼篮记》虽然在舞美上加了些镭射灯,在演员的步行上有所变化,但基本上还是老戏的模样。”

  关于柳子戏今后的发展,岳维山表示,剧团要想切实把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在认识上,要为柳子戏定好位。要把柳子戏看做山东省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紧紧抓住;二要通过上级支持、社会赞助或自己经营,在经费上保障创作演出;三是招揽尖子人才,并在柳子戏创作上狠下功夫;四是把艺术交流和走市场结合起来。

  任何一门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都得有传人、靠传人,而柳子戏曾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现在,这种状况有所改观。2010年9月,在山东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山东省电影学校与山东省柳子剧团以“校团合作、订单培养”的方式,联合培养柳子戏后继人才-山东省电影学校首批40名柳子戏专业学生入学,这是山东省电影学校与山东柳子剧团以“校团合作”的方式,招收的该校历史上首批柳子戏专业学生。山东省电影学校自然也成为了全省第一所招收柳子戏专业的学校。山东省中断了多年的柳子戏人才培养工作开启了新的一页。

  对于承担培养柳子戏后继人才的重任,山东省电影学校校长安立元说:“柳子戏这门古老艺术传承的关键是得后继有人。作为山东省的一所艺术学校,山东省电影学校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即自觉认识到柳子戏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培养柳子戏人才的任务。”

独具特色的傣族饮食文化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傣族是一个居住在海拔较低,地域平垣开阔之地(俗称“坝子”)的民族。居住在坝子上的傣族,因气候、气温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最显着的特点是喜酸,故有“酸摆夷”之称。在傣族闻名遐迩的菜谱中,其名菜几乎都离不开酸。作为调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笋、酸橙;也有动物性的,如酸蚂蚁;还有经化学反应制成的,如醋(自酿)。

  傣族饮食嗜酸,一方面与其生活地域有关,傣族居住地都较燥热,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预防中暑。傣族嗜食酸,这是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克服气温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且保留的,是一个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习俗,也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眼的亮点和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反映。

  傣族饮食文化中的另一个特点是“食野”。所谓“食野”是指傣族喜欢吃一些野生的动植物。在傣族饮食文化“食野”的菜谱中既有动物的,如食“温顿”(一种生活在怒江沙滩上的虫)、食蝉等;也有植物的,如野生的蕨菜、刺苞、鱼腥菜、香茅草、“摆夷拄棍”(一种长绿植物,食其嫩芽,因傣族最喜欢食之而得名),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热、明目健脑、抗衰老的作用。傣族饮食文化中的“食野”特点证明了傣族人民认识自然,崇尚自然,反映出傣族人民一种淡泊、闲适、随意的心理特征。

  傣族饮食文化中另一个显着特点是“食花”。攀枝花、白花、芭蕉花等植物的花,傣族人民将其佐以调料做成美味绝伦的佳肴。在傣族饮食中的食花习俗中,米饭呈现出花朵的黄色,食之松软可口而略带清香。此饭一般在清明节时做,做好后将其作为祭祀先祖的“供饭”;或在节日宴席上和其它菜肴相配,因其色香味俱全,从而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毋庸置疑,独特的傣族饮食结构与当今倡导的绿色食品十分契合,傣族菜肴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特点,这是傣族人民尤其是傣族妇女不易肥胖的原因之一,从营养膳食的观点来看,傣族饮食和菜肴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展开阅读
测手机号龙年运势

《手机号吉凶》 为什么运气总是不够好?每天使用的手机号码,对你的运势影响太大了。

AI查字典
选择类型
组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拼音部首

五行的字查询

特征(最多可选5个)确定